返回书页

穿越明朝,我开局就离京就藩

关灯
护眼
第194章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这是典型的地主小农主义的思维作祟。

藩王分封了,但历史总是造化弄人,他们都想防备外人造反,恰恰搞了藩王分封的都是藩王们自己先造反了。

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乱。

前面的朝代,不管怎么说,最终都是中央政权平定了叛乱,掌握了话语权。

唯独到了明朝,造反的成功了,燕王朱棣夺了皇帝侄子朱允炆的权,登上了铁王座。

这就尴尬了,朱棣出身藩王,他总不能废了藩王。

那样相当于猛抽自己耳光说自己是造反贼,也不能不管封藩制。

以后万一再来一个燕王怎么办?

自己的儿子们也要失踪于火灾中吗?

朱棣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主意。

按历史惯例,藩王在封地属于有相当权力的诸侯。

有行政管理权,有自己的军队。

朱棣把这些藩王的权力全废掉,只保留了给藩王的经济特权。

国家给藩王丰厚的俸禄,给藩王封田,相当于好吃好喝把藩王养起来。

其余的事情都不允许藩王去做,连出封地也不行。

这个办法有效防止了藩王作乱。

但是,却给国家财政留下了巨大的隐。

别小看这些藩王群体,一生二,甚至一生十,十再生百千万,古代晚上没什么好的娱乐活动,这些养尊处优的王爷们只好拼命造人。

到后面指数级裂变,明朝朱姓宗室人数猛增,以至于后期成为尾大不掉之势。

明代藩王制度是世袭罔替。

亲王的长子也是亲王,其余儿子降一级就是郡王,郡王的长子是郡王,其余儿子降一级变成镇国将军,以此类推,直到奉国中尉,岁禄二百石。

之后不管是长子还是其余诸子皆为奉国中尉,永不再降,皆可世袭罔替。

明代财政支出主要就是军费、官员俸禄与皇室开支,对民间的救济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朱姓宗室,他们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又不干活只能等待百姓的供养。

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这些宗室占据着,成为明代财政的沉重负担。

明代初期还好一点,宗室人数不多,财政负担不大。

到了明末,随着朱家子孙人数急剧膨胀,到1602年,明朝宗室支出已经超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一半。

也正因为这些皇室人员的沉重负担,明朝财政的韧性极差。

稍微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户部就要告急,国库几乎被掏空。

然后是拖欠军饷。

在天启与崇祯两代,拖欠军饷成了常态。

所以军队士兵一个个瘦弱不堪,士气低迷,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军队打仗呢?

不仅如此,因为财政收入的大头都给了宗室,朝廷没有那么多钱给官员发工资。

于是,自永乐起,朝廷各级官员的俸禄就越来越低,把一大堆用不到的东西发给你。

各级官员长时间领不到足额俸禄,导致明末贪腐成风。

不仅如此,官员们对皇帝和大明也是面和心不和。

反正干得再好,我又拿不到足额俸禄,都用来养宗室了,那就得过且过吧。

因此,宗室支出这块一定要拿掉。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