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小阁臣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五章:愿景(1 / 1)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这天章景同回去,刚洗过澡。正穿着单薄的中衣坐在炉子前吃小汤粥。 兰妈妈突然期期艾艾的进来。 章景同侧眸:“有事?” 兰妈妈从袖口取出一个手帕来。打开放在桌子上,上面静静的躺了一串佛串。 章景同好像被刺痛目光般,突然心虚。他咳咳咳的呛了几声。明知故问:“这是?” 兰妈妈道:“我们家小姐说。这是蒋三少爷当初强买强卖您的。她是个女儿家,合该要把东西物归原主。” 章景同道:“哦……我收了银子,也算不上什么强买强卖。你让她收着吧。” 以前章景同不知道他的佛串被交到一个什么人手上。心里很反感,这才有些不依不饶的。长辈给他的,他自然珍惜。 可现在知道对方是什么样一个人了。章景同就看开了,只当自己乐善好施。他放下勺子,抬头道:“对了。我这还有七百两银子。你有时间给你家小姐拿回去吧。” 章景同说:“蒋英德少爷是我的至交。这么坑朋友也不是我的一贯作风。” 他笑了笑,道:“先前向蒋少爷收银子,和他开玩笑的成分比较大。现在蒋妹妹回了蒋家。她的日子也不好过。手上有些余钱,人总能舒坦些。” 章景同说完淡淡的心想。如果蒋菩娘不抗拒蒋家的意思,下次再见她。应该是在东宫吧。 真是……有缘分。 以前他在江州遇上南嘉鱼。后来成了他三叔的妻子。 现在他在陇东遇见了蒋菩娘。没想到她会是他将来的长辈之一。 ——章景同和太子差着辈分。两人年龄虽然相差不大。可若不按君臣礼,太子和章景同父亲是一辈人。两人是表兄弟。 正正经经喊起来,章景同是太子的侄子。 * 中午,兰妈妈揣着银票去蒋府求见。 章景同受孟德春安排,和孟宜辉一起去陇东军营跑腿,观看发粮。 两人年轻力壮,又得孟德春心意。正适合跑腿。 此举正和章景同心意。 孟宜辉却抱怨自己被使唤的直溜溜转,“我爹怎么有点好事不想着咱两。使唤起人来到一套一套的。” 章景同笑了笑,平和豁达。 孟宜辉嘀咕道:“你这个人上进的让人犯怵。我说你怎么就对早着糟心事这么感兴趣呢。上次拉着你去喝个酒,你都能跟李老虎聊起来。丢我一个人在旁边。” 孟宜辉其实有点嫉妒的不是滋味。他和李老虎认识了多少年了,都没处成朋友。 章询和李老虎才见了一面。两人就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然后一深想,好像章询和他、和蒋英德也都认识不久。 可不知道是不是三人一起‘共患难’过的原因。孟宜辉和蒋英德都觉得章询人不错,能处。是个值得交的挚友。 ……可明明他们认识章询时间也不长啊。 章景同闻言微怔。在他心里孟宜辉、蒋英德都只是比较相熟的人而已。虽然口称朋友,但在他心里这只是认识的人而已,还算不上朋友。 和孟宜辉的赤诚一比。好像他的确有些卑劣了。 至于蒋英德。两人认识本来就是个意外。之后互相利用的成分比较多。章景同对他到谈不上什么卑劣不卑劣,两个人半斤八两。 章景同淡漠的没有什么真心。他自己却难以察觉。 <

/; 有一种人人缘好。他能轻易的和任何人交好。但他没有朋友。 或者说,他对朋友的定义比其他人都严格。并不是任何一个相熟认识的人,在他这里都称得上是朋友的。 章景同笑着说:“你喝醉难道不是我背你回去的?” “呵。”孟宜辉文儒热烈,书生气中带着少年意气。走马扬鞭,颇有章询不厚道的意思。 章景同打趣他道:“瞧你怎么跟个捻酸的妇人似的。我有求于人,又是个小辈。姿态低一点自然就讨老人喜欢。你是嫉妒你爹待我好啊,还是嫉妒李老虎把我当亲子啊?” “无聊。我嫉妒你干什么。”孟宜辉扬先走了。 两人一前一后到了军营。士兵核对过身份后,带他们去了校场。 校场正在发粮。章景同一过去就发现士兵们高矮不一,层次不齐的厉害。不单单是瘦,而是很明显。 兵营里有很多年轻的面孔。看起来最多十二、三岁。 章景同紧紧皱起了眉头。大魏征兵起止年线确实是从十二岁开始的。但那时战时先帝定下来的制度。 而且当年元昌帝这么做。主要是放开了军户的孩子,那些从小耳濡目染受兵营熏陶的孩子。入伍后稍加调-教,就能在战时当一方将领使用,独当一面。 后来太平了。征兵虽是有十二岁以上者,入伍从军。但更多的时候是要丈量身高。哪怕年龄满了,至少要过了六尺才有资格入伍。 平日王匡德将军身边守的都是精兵强将。章景同来了几次都没发现有什么不对。 今天军队发粮,章景同看到世态百相,脚步凝沉的都有些迈不出去。他格外揪心。 这是他远在京城高枕无忧看不到的场景。 * 孟德春送来的粮食并不多。每个人可领到的口粮也极少。 章景同没什么好看的。在旁边站在一会儿,就挡着太阳和士兵们坐在一块闲聊起来。 王匡德军纪甚严。大家三三两两的散了,坐姿也很整齐。章景同这个生脸一靠过来。大家都肃正起立,一言不发的离开了。 独留章景同一个人在原地迷茫。 兵来兵往的校场。章景同坐在背阳的空地上,一言不发。沉着冷静。 孟宜辉凑过来道:“你坐这干什么呢?是图晒呢。还是图清静呢?” 章景同指着不远处的士兵道:“就这些小孩,上战场保家卫国?难道我大魏就找不出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了吗。” 孟宜辉打趣笑道:“年轻力壮为什么要来当兵啊。入武籍不好吗?至少那些江湖门派教真功夫,还给发粮发月钱。” “朝廷对武籍虽然禁制大。但只要不考武举,不走仕途。三教九流,哪有帮派自在。” “将来学成出师了可以开宗立派。收徒开馆营生。” “没有那个头脑,可以去当赏金猎人。专门给衙门干脏活,不也来钱快。” “实在都不济了。在门派中混个老资历,在帮师父师兄打理门下产业,也是一条出路。” 孟宜辉到底在陇东生活了多年。对这边的情况了解的很。他很散漫地说:“参军?到底有什么好。大魏重文,是个书生还好。为官科举,读书做账,再不济入幕行,拜个东翁出谋划策。” “武将?大魏太平了快百年了。没有战事,拿什么建功立业?” “边境久年无战。几代帝王风

云更替,抓的都是京城内地的守防。边境卫所鞭长莫及。将军尚且如此。底下的士兵入伍能落得什么好?” 孟宜辉撇嘴道:“也就京城那些养尊处优的看不起江湖人了。在我们陇东,稍微有点力气高个挺拔的,都拜江湖门派了。差一点的才来入伍当兵。” “这两年都算好的了。咱们当今天子不畏战,愿意洗刷国耻。不少男儿都踊跃报名当兵。一来是士气振奋,二来这是个搏前程的好时机。大家都想拼一拼。” 孟宜辉望着章询一脸沉思的表情,拍着他的肩膀说:“宽心吧。这世上不是你一个人可怜。” 孟宜辉说:“你看看你,你都够好了。浙江章家,堂堂望族。家中富庶的养着你,年纪轻轻的就得了别人一辈子都没有的功名。” “但你也要知足啊。你能少年进士,少不了家族的供养。” “总不能家里供你读书的时候,你认章家的好。现在章家要避开本宗的锋芒,族中子弟只能暂时蛰伏外地为幕。你就觉得章家委屈了你。——你若生在旁家,能不能考中童生都两说呢。” 不过话虽这么说。孟宜辉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他颇为意难平道:“……我爹常跟我说,这世上能有几个章年卿。少年及第,十四五岁就入翰林。金榜题名,人生得意。” “他入翰林那会儿。章家好也不好。虽然父子同朝为官,却也不让人忌惮。也没什么避讳的。不像现在,章家鲜花着锦的。朝廷多少双眼睛都盯着。连你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旁宗都被连累。” “可我们这辈子不能只跟他比啊。” “天下挤挤攘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机遇。哪怕是许淮那样六元及第的天才。家族拼命供出来的。官途一路顺风顺水,可人到中年,正是得意时。人还不是走了。香火断的干净,连个根都没留下来。你看,这你就不羡慕了不是。” 章景同有些不知道摆出什么表情好。 他很为难。 直到现在,章景同才发现。原来天下间真的有人能对自己不认识的人,家中数如家珍。侃侃而谈。 章景同不接话。 孟宜辉也不知是在宽慰自己,还是在宽慰他。说:“心情好点没有?还在感春伤秋吗?” 章景同哭笑不得,解释道:“我没在感春伤秋。只是感慨一声陇东军营士兵年纪之小而已。” 他洞悉的说:“倒是你。我以前倒没看出来你心里压了这么多的石头。想做官?” 章景同一针见血。 孟宜辉这些话何尝不是在宽慰自己。 对读书人而言,少年功成名就。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充满天赋使命的事。 没有一个人的梦想是给人做师爷。 如果科举路上有出路的话。谁愿意蹉跎在东翁身边,把一生的荣辱都绑定在另一个人的官途身上。 孟宜辉在自己非常在意的事上,反而闭口不谈了。他岔开话题说:“中午吃什么?这里离江莱楼有些远。前面有家凉茶铺子,兼做凉粉还挺好吃的。中午一块过去吧。” 章景同顺着话说:“不能吧?王将军难道不管饭。我们可是代表尹大人来的啊。” 以王匡德的身份,并不是每次都会接见他们。但管饭是起码的待客之道。 不过陇东来人,除了王将军亲自宴请。大家很少留膳。——军营的饭菜,可不大适合待客。 孟宜辉听了抱怨,但他也知道章景同为什么想吃军饭。他道:“你

可真行……算了,我去找管事的问问。今儿我们跟着士兵吃好了。” 章景同和善的拍了拍他的肩。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