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荔园80后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七章 冬至(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小时候,每每临近冬至节,阿嫲就会望着西北边霜叶渐染的九华山麓,告诉我:“枫红丸籽香。”而且据说,用冬至当天扫回来的红叶烧火,煮出来的糯米汤圆最香最软。

冬至暝(冬至前夜),月牙儿早早地挂上了西天,斜斜地歪着,黑邃的夜幕缀满繁星。晚饭后,阿嫲端出一个擦拭得干干净净的大竹匾,正当中摆上一整块早上从地里刚挖出来洗净的嫩黄姜母,插上一支“三春”双孩儿——象征福禄寿财丁贵,前面放一堆红通通的大福橘,一捆未开封的红头新筷子。山里英准备好了用温开水揉好的糯米团,关上门,一家老少围在大竹匾旁开始欢欢喜喜搓汤圆。

一颗颗雪白滚圆的汤圆从大人们的掌心里轻轻地划入竹匾,像一颗颗硕大的白色珍珠,顺着竹匾的圆心一圈一圈整齐地排列着,众星拱月般地把喜庆的“福禄寿财丁贵”双孩儿团团圆圆围在当中。

捏一对小胖猪,再捏一个大猪槽。捏两块金元宝,再捏六枚天圆地方。老跃进把对生活的希望完美地寄托在掌心里,为生活所累的眉头今夜尽情地舒展,粗糙笨拙的双手今夜出奇地灵巧。山里英和阿嫲微笑着,她们能同时在掌心里搓出两颗圆溜溜的汤圆。

“我也要搓,我也要搓!”香妹和阿弟拍着手兴奋地跳跃着。

接过阿嫲递过来的一小块糯米团,粘一粘“切粉”(干糯米粉),有模有样地放在掌心里画着圆圈揉起来。结果香妹把“丸籽”搓成了麻花,低着头自惭形秽,阿嫲则在一旁笑着鼓励说:“嗯,我家香儿大厉害!搓油条搓麻花,明旦祖公有口福咯!”

听罢,香妹恢复了满满的自信心。在说说笑笑中,大手小手搓完了满满一整匾雪白的汤圆。很快,里屋的灶间也飘出了姜母煮汤圆拌红糖的甜香。

按传统习俗汤圆应该等到明早祭拜完公妈才能吃。可是,大人往往经不住小孩子的缠闹,提前下厨煮一些汤圆给家人“尝先”。明堂上的祖先们疼儿孙,想必也不会责怪吧!阿嫲用食指擦了擦粘在孙子孙女眉毛上的白色“切粉”,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一家人,脸上绽放出花朵一样的笑容。

“爱吃丸籽天未光”。冬至一大早,在远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香妹和阿弟破天荒不用阿嫲催促,顶着冬晨的寒意自己穿衣起床了。山里英打开大门,站在院中的荔枝树下点燃一串爆竹。阿嫲从灶间端出一碗碗冒着滚滚热气的汤圆,先给左右门神贴两丸,再祭拜享堂里的历代公妈,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香喷喷的汤圆。

大人说:“人几岁,吃几个丸籽。”

莆田本地传统的汤圆是没有加馅料的,吃的时候粘白糖或红糖。对于小孩子而言,如果搓大颗了,煮起来又不够软糯,定是不爱多吃的。倒是有一种“迷你版”汤圆,本地话叫“车丸”的,里面则包有红豆沙,又甜又软,一般街边老字号小吃摊上能买到。

香妹偏不爱多吃汤圆,嘟着嘴说:“阿嫲70多岁了,能吃70多颗吗?”

可他们偏偏说:“大人随便吃,小孩必须按岁数吃。”

香妹依然嘟着嘴没有信服。他们也没有功夫继续跟我争,吃完汤圆,挑上昨夜早已准备好的篮亭里的祭品,带上砍刀扫把,便扶老携幼加入上山扫墓的队伍中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