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关灯
护眼
后来的他们(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前言:后来,他们各自经历了许多许多失败。可是他们,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成长中明白:有些人,一旦告别就不再。

        当年的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盼望着成为大宋王朝的万户侯,当年他们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谁没有一个裘马轻狂的青春呢?

        有人说,三十岁以前男人不狂不算男人,但是三十岁以后男人太狂了也不算真正的男子汉。

        到了三十岁以后,范仲淹与富家子弟相信了惟谦受福,能狂但是不狂;三十岁以后,当年那四个穷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狂妄的资本,他们太普通,普通到无人问津,普通到成为彻彻底底的无名小卒,普通到成为沾染了市井气息的芸芸众生。

        一切的一切,包括命运的改变以及同学之间的渐行渐远,都是来源于科举。范仲淹心想,如果没有科举,他们也不会是现在的他们,当然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

        尽管同学之间,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联系了。范仲淹心里知道:那几个没有过高功名的穷秀才,肯定混得并不好。

        范仲淹想起了临别前,穷孩子乙对富家子弟说的一句话,至今,范仲淹仍旧觉得有些可笑。

        穷孩子悻悻地说:“以后,你做官了,离开了应天府书院,你不会把我们几个人的微信都拉黑了吧?”

        富家子弟很僵硬地笑了笑,对他说:“不会。”

        这时,在一旁的范仲淹插了一句话:“不做出极其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又怎么会担心别人拉黑自己呢?人家跟你又没有深仇大恨!”

        再一次成功地把天聊死。

        穷孩子乙一时尴尬地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离别,对于范仲淹来说,应天府书院并没有太多值得自己留恋的东西和人:除了那些自己精心保存的课本,除了娄老师和李氏。

        范仲淹离开应天府书院后,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你也许会说,范仲淹没钱没车没房,妥妥的穷孩子一个,拿什么或者说凭什么娶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彩礼钱他能凑够?难道李家人就不想找一个门当户对的?

        因为范仲淹有一样东西很多人没有甚至是一辈子也不会有:进士科二甲的功名。

        就因为有了这个,尽管没有别的,但是将来还是有机会有,李家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而且,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点宋代与当今的不同:现在是娶媳妇花钱多,嫁女儿花钱少,甚至是不用花钱,还能获得彩礼,所以把女儿称作是招商银行,但是,宋代恰恰相反,宋代是娶媳妇花钱少,嫁女儿花钱多,嫁一个女儿,要准备丰厚的嫁妆,不过这是针对大户以及中等小康殷实之家的人说的。小老百姓穷得都没钱吃饭了,嫁一个女儿,也能吃上一段时间的饱饭,把这个现象写得很深刻的人叫范成大,以后我们还会再讲。

        不过,范仲淹面对的正是大户人家。范仲淹与李家人达成了共识,在日后的人生中实现了长期的共赢:李氏负责貌美如花(也就是说她将来除了女为悦己者容之外,家务活什么的都不用自己亲自去干),范仲淹负责挣钱养家,李家人负责对范仲淹进行适当地提拔。

        范仲淹选择了李氏的现在,李氏托付给范仲淹她的整个青春和未来。

        纵观他们的人生,范仲淹真的和李家人实现了共赢:李氏的伯父李昌龄官至参知政事,范仲淹也是官至参知政事,然而,范仲淹与李氏的儿子范纯仁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穷孩子们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们一辈子:同样很穷,为什么被命运选中的人偏偏是范仲淹,不是我?

        这个疑问,对于他们来说,一辈子都解不开,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范仲淹的幸运,没看到范仲淹的努力。

        越努力,越幸运。

        但是,穷孩子只是觉着,自己每次落榜,都是因为运气不好,没有什么其他原因。他们时常幻想着,自己哪一天,能够得到某一位,甚至是某几位富婆的青睐(当然,多多益善),那这样,自己这一辈子就富贵不用愁。他们也一直做这样一个梦,有朝一日,自己成为宰相,在自己的任期内收复幽云十六州,那样,自己就可以名垂青史。但是,现实却是,一地鸡毛。现实中,他们因为自己秀才的身份,受到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要不是依靠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估计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觉着: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们缺少的,恰恰是范仲淹拥有的————一个进士头衔。别小看这个进士头衔,它真的能让人的命运发生改变,甚至是,逆天改命。

        范仲淹在那些人眼里,恰恰就是逆天一般的存在。

        范仲淹和李氏结婚之后,范仲淹觉着李氏家里人太多,不利于他和李氏共度二人世界,于是,就向李氏的父亲委婉地提出要分家,单独住。李昌言(李氏父亲)从应天府书院被调走之后,一路高升,做到了通判,再买一套房子也是不在话下。李氏和范仲淹一起去选房子,李氏选中了南京应天府郊外的一座三层小别墅,还带着一个小花园,范仲淹也很喜欢,李氏的父亲想都没想,立即给付了全款,一次性把费用全部交齐。

        贫贱夫妻百事哀,然而生活在富贵环境中的夫妻,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范仲淹和李氏,没有太多哀愁。

        搬入新房子之前,李氏凑到范仲淹身边,用甜甜的声音娇痴一般的问他:“要不,养一只小宠物,小猫或者是小狗,夫君,你看怎么样?”

        “不必了。”范仲淹很快也很坚决地拒绝了李氏:“还是养孩子吧。将来我们的孩子肯定有很多,至少五六个。”

        “哦哦,那好吧。就听夫君的啦,以后除了管钱,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夫君做主。”

        搬入新房之后的那个夜里,李氏化了个淡妆,依偎在范仲淹怀里,轻轻地对范仲淹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范仲淹意会到李氏的意思,也是轻轻地勾了一下李氏的鼻子,与她相拥入帷。

        还好那几个穷孩子并不知道。范仲淹情场与官场,有着无穷的能量。事业与爱情,也迎来了双丰收。真是的,羡煞旁人了。

        穷孩子的遭遇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范仲淹在蜜罐子里的日子,甜得让他自己有时候都感觉到腻歪,而穷孩子们清汤寡水的日子,有时候让他们觉着难以下咽。

        肥的肥死,瘦的瘦死。在西方,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但是,这个原理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你很好,你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好;如果你不好,你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不好。

        下面介绍一下后来这些穷孩子们的情况。

        穷孩子甲,从应天府书院辍学,回家种地。

        穷孩子乙,从应天府书院辍学,回家看别人种地。

        家庭条件不同,两个人的生活也有所不同,他俩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算结束了,后面他们种地种的怎么样,我就不多讲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