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相王讲鬼故事

关灯
护眼
第九十九节 筋经功论要(一)(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筋经功是峨眉派的秘传功之一。它是熔武术、气功、医疗于一炉,综合道、佛、儒、武各家之长的一套功法。

        众所周知,峨眉功夫与少林、武当功夫鼎足而立。

        少林是佛门功夫,武当是道家武艺,而峨眉功夫既不单单属于佛门,也不仅仅归于道教,而是佛道共创的武功。

        有人这样概括峨眉武功,说它是“吸取少林、武当之长,熔峨眉山之佛、青城山之道”而形成的独创功夫。

        从动功、静功、医学、武功到服食等无所不备,所以,峨眉功夫自南宋以来,在中国气功、武林界颇负盛名。

        那么,作为峨眉功夫之一的筋经功究竟是何人创造的呢?由于筋经功是秘功,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传身授,因此此功的创始人无文字可考。

        据传说,筋经功的创始人是峨眉道人。

        一提起峨眉山,大家自然想到它是有“佛门仙乡”之称的佛教圣地。

        著名的武术高僧在峨眉山的活动,时有传闻。

        峨眉僧人的武功直接影响了峨眉功夫,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应当承认峨眉功夫受道教与道人的影响,并不亚于受佛教与僧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大于佛教与僧人的影响。

        四川有“天下幽”的青城山,它是道教的第五洞天,天下著名的道教名山。

        山上道观林立,建观的时间比峨眉山建寺的时间还早。

        道教正一派之祖张天师张道陵(公元34-156年)就是青城山的开山祖师。

        两千年来,作为道教圣地的青城山一直香火不绝,历代都有武林高手隐居于此。

        他们的武功对峨眉功夫的形成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道教在四川影响极大,作为佛教圣山的峨眉山在建寺以前,是道教的第七小洞天“虚陵洞天”。

        峨眉山的九老洞,据说就是峨眉山请道士来山居住或交流武功的地方,僧道间武功的交流渗透,促进了峨眉功夫的发展。

        由此可见,传说的筋经功是由峨眉道人所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峨眉道人是怎样一个人呢?明朝唐顺之写过一首《峨眉道人拳歌》4,盛赞峨眉道人的功夫。

        这首“拳歌”的大概意思是:少林拳法世间稀有,但峨眉道人的功夫更加使人感到新奇。

        峨眉道人能竖发顿足使岩石崩裂,来去如仙女穿梭,转折如天魔舞袖,不可测如鬼蜮含沙戏人,气势雄如猛兽,与人较技有形似无形,险中呈巧,拙里藏机······

        峨眉道人创筋经功一说虽不可详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筋经功的创造者当是明末清初四川的一些道中人或武林高手,筋经功属峨眉功夫秘功之一种。

        大约在1770—1780年(清乾隆年间)始传于我家高祖。

        当时,由于清廷官府怕老百姓造反,严禁民间习武,凡练金钟罩、铁布衫、易筋经、金穴功的,罪及斩首,所以,筋经功只能暗地传授,偷偷习练,因而流传范围较窄,鲜为人知,几乎陷于消声匿迹的境地。

        综上所述,筋经功是经四川道中高手和武林人士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独特功夫,其产生与发展均受到道、佛、医、武诸家的影响,揉合了诸家之长,自成一体。

        笔者修炼此功四十余载,对此功似有所悟,故不揣鄙陋,奉献于读者。近则或许有益于加深对此功的理解;远则或许有益于气功之研究,虽不能引人登堂入室,但幸许能示人以朴,启人以迪。能做到这一点,笔者的愿望也就达到了。

        筋、经是两个不同但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概念。

        二者相互协同,以沟通表里,联系内外。

        人体的九州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之气,皆能通乎天地者,即赖于筋经这一作用。

        人体营卫之气的流行,以及与天地二气的沟通,是通过经来进行的,它附着于人体的五脏六腑。

        但是筋起到一个支撑和附着经的骨架作用。

        没有筋的支撑,经的上述功能就难以得到发挥。

        若从体用这个角度来说,筋为“体”经为“用”,只有健康的“体”才有正常的“用”。

        筋经功之所以以筋经命名,就是首先经过筋体的锻练,来达到经络的通畅。

        而只有经络的畅达,才有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才有五脏的强健,也才有可能通过一定的功法的修炼来采集日月之精、天地之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