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相王讲鬼故事

关灯
护眼
第八十六节 道在养生(一)(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老于说,治人养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爱惜精神,节俭智识,做到清静、无为、自然、深很概,即达“长生久视之道”。

        1养生的对象是人,谈养生,必先谈论对人、对生命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人为天下贵

        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就显现了一种非神性而重人性的思想特征。这种鲜明而积极的思想倾向,造成了先秦文化思想的总体理性环境。正是这样一个文化思想环境,才孕育了我国的气功养生学说。

        这一气功养生学说是以人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努力地去了解人体生命的本质、人体内在的有机联系、人体与外界宇宙的和谐关系、人体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自身意识对生命的控制,达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目的。

        很清楚,这是重人贵生的人生观念支配着这一切的。

        最先参与实践的是巫术,它出现的时代是夏禹王时期。

        早期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不易,所以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

        为了健康和长寿,他们一方面祈求神灵护佑,一方面又寻求灵丹妙药和战胜疾病死亡的方法。

        这就促使当时出现的巫与医结,合起来,产生了比较原始而又粗陋的巫术。

        当时,世人认为这种巫术可以预卜命运,沟鬼神;主持巫术的巫师都具有非凡的功力,他们可以通过一种超常的精神状态,进入恍惚迷离的境界,即所谓到了鬼神的那个世界。

        《说文解字》对“巫”的解释是:“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公羊传·隐公四年·注》中也写明:“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求福者也。男曰观,女曰巫。”

        这些巫师为人治病求福。

        《国语·楚语》对巫师的能力极为称道赞赏:“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

        正是这些巫狮,在我国开始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之路。

        上古巫师文化的典籍《山海经》记载了许多巫师超凡的业迹,比如住在开明东的巫彭、巫抵、巫阳等十名巫师,“皆操不死之药”,上下于  5天,神通广大。

        同时,《山海经》也记录了一些长生不老的种族和地区。其中有“不死”之民,“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有轩辕国,“不寿者乃八百岁”,寿者数千岁;在“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

        以后,又历经了夏、商、周各个朝代至春秋战国,在人们长期追求长生不老的实践过程中,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气功,如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朝彻、心养、治气等等,并形成了以彭祖、王乔、容成公、安期生等人为代表的行气、房中、药饵三派仙道。

        实践呼唤理论,“重人贵生”的观念在对养生之道的研究中应运而生了。

        先秦诸子中,阴阳家是力主“舍人事而任鬼神”的,除开阴阳家外,其余大多是重人事而辟鬼神的。

        孔子首先提出了人事第一的道德化的新内容,以代替鬼神的宗教支配。

        孔子的“重人事”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开端。他说:“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取之也。

        夫寝处不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

        并对“仁者寿”的命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墨子主张“明鬼”,但墨子学说的实质仍以人生问题为重。他说:“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

        ”《墨子·经说下》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这是反对儒家三年居丧制度,认为居丧制度伤生损丧。

        《墨子·辞过》指出:“古之民,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

        ”说明了饮食在养生中的作用。又说:“圣人恶疾病。

        ”1表明对疾病的厌恶态度。

        以上摘引说明了墨子对养生之  道的重视。

        老子在《道德经·上篇》中明确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以,他是中国哲学家中最早明确揭示人的重要地位的。

        后来,荀子对人为什么在宇宙中占有高贵的地位,作了进一步阐述。

        他在《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段话讲得透彻清晰。水火、草木、禽兽,虽有其特点,但都或者无生,或者无知,或者无义,而只有人才是不仅具有水火、草木、禽兽所有的特点,也有它们所不具备的“有生”、“有知”、“有义”,所以在宇宙中应居高贵地位。

        《礼运》是周秦时期儒家的著作,这本书更把人奉为体天地之德者。

        他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两段话都对人作了高度的肯定。

        人是天地之心,心必须能知能觉,而人才是宇宙万物最有知有觉者;人为五行之最上者,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之物中最杰出者。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不是其他任何物类所能比拟的。

        到了汉代,学者们仍然因袭上述思想开展研究。

        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