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相王讲鬼故事

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三节 诗以传道,道以诗传(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运动具有如此之大的范围和持久性,凡人之属皆可介入,不分阶层,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强弱,只要具备做人的自我意识,都有资格去参与,都有愿望去成就。

        实现“超人”的理想,已经超越了主体的任何客观社会属性,形成了一种人类的共同意志,可谓举世风摩,源远流长。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超人”文化,就是人类在开发自身潜能过程中留下的神秘足迹。

        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积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展示给我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面卷,由此我们可以观赏到人类自我发展的艰难历程和丰硕成果。

        这是几千年历史中连绵不断的运动,三教九流莫不浸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尽管有时不免鱼龙混杂,法宝蒙尘,但翻开卷铁浩繁、汗牛充栋的古籍经典,透过笼罩其间的宗教迷雾,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熠熠闪烁的智慧之光。

        这种超人精神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渗透、渲染尤为强烈,翻开中国文学史,从古代神话《山海经》开始,形成一条衍续不断的线索,诗歌、小说、戏剧、传奇等各种文学体裁,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就是对超人理想的期羡与追求。

        如果说《搜神记》、《神仙传》等传奇志异之书是在现实超人基础上的一种夸张和提高,那么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则是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功能,把现实中的超人提到了天上,表现了人类的寄托与幻想,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超人世界。

        这是人类理想的投射,是人类潜能的折光。

        就诗歌而论,从屈原的《远游》,到郭璞的《游仙诗》,开始形成一种游仙风尚,到唐代李白等人又大扬其波,各领风骚。到朱代,文人士大夫们已视参禅悟道为一种时髦,如苏轼、陆游等人,不仅有丰富的气功养生经验,而且还将练功中的体验运用于诗歌创作。

        吴可《学诗》说:“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由此可见当时的风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