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穿唐后,导师和我面面相觑

关灯
护眼
217.第217章(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当然如果你家祖先能把古代文学经典书目《昭明文选》写的短点就更好了。

萧临光耳尖红了。

李长安开始频繁拜访朝中大臣。

杨国忠忙着收集李林甫谋反的证据没有时间关注此事,可李长安频繁拜访大臣之事还是传到了李隆基耳中。

李长安理由充足,要不然就是作为后辈拜访一下李唐宗室的长辈,要不然就是都喜欢文学上门交流一下诗赋,要不然就是陪同朋友一起拜访长辈。

李隆基年轻时候下过旨意,不允许皇子皇孙结交大臣,可他没有不允许公主结交大臣。

更何况李长安每次也都没有和朝臣私下相处。

只是在李隆基看来越发碍眼。

十一月初一,大朝。

也是李长安献俘的日子,她也随着上朝了。

兵部侍郎韦见素参右相杨国忠谎报军情,隐瞒剑南兵败事实,欺君犯上。

杨国忠连日来忙于给李林甫谋逆制造证据,忽然被参十分诧异。

他没想到王鉷死了以后还有人敢揪着他隐瞒剑南军务一事不放。

这个人还是他先前认为柔顺可用的韦见素。

杨国忠面上露出了被背叛的愤怒:“兵部侍郎言本相瞒报军情,可有证据?”

杨国忠依然打算先拖着此事。

“臣有证据。”

韦见素是李长安自己人,李长安给他的证据自然比给王鉷的证据要充足太多了。

“黎州之地已失近半,陛下倘若不信臣可以派人去查看是否失地,倘若鲜于仲通打了胜仗,为何大唐反而会失去土地?”韦见素一语点中了最要紧的证据。

战报可以伪造,伤亡可以隐瞒,但是后退的战线没法隐瞒。

李隆基只要派人一去探查就知。

韦见素步步紧逼:“臣还想问杨相,杨相为何会下令在两京和河南河北之地强行募兵?倘若南诏形势当真如杨相所言那般顺利,那么平定南诏应当是易如反掌之事,为何还要加兵?”

杨国忠哑口无言,韦见素是兵部侍郎,朝廷要征兵就要经过兵部,他当然知道杨国忠下令征兵之事。

只是先前他一直柔顺不发声,杨国忠还以为他想要投靠自己,就没有把他放在眼中。

谁知晓……

李隆基也生气了,他冷冷看着杨国忠:“杨国忠,你当真欺君犯上,谎报军情?”

“臣也没去过剑南啊,臣一直在长安城,剑南之事,臣也不知晓。臣远在长安城,所得军报都是鲜于仲通呈上来的消息。”杨国忠对上李隆基的冷眼,很自然选择弃车保帅。

把罪责都推到了鲜于仲通身上。

听到杨国忠的辩白,李隆基没有全信,却也将信将疑暂时饶过了杨国忠。

“鲜于仲通欺君,罢免剑南节度副使之位,压入长安处置。”李隆基最恨有人敢欺瞒他,当下便处置了鲜于仲通。

韦见素悄悄和李长安对了一眼,有垂下眼皮恭敬询问:“军中不可一日无将,臣斗胆请示陛下该派何人代替鲜于仲通?”

李隆基沉默了片刻。

大唐重视西北,轻视南方,精兵猛将都在西北,要不然他也不会让杨国忠暂代剑南节度使,就因为这个位置不重要,所以他才随意加给了杨国忠。

本来一个小小南诏叛乱他也从未放在眼中过,谁知道竟然拖了这么久。

派谁去呢?李隆基有些犯难,大唐将领本就不算多,要不然也不会让安禄山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了,北方的契丹回纥和西边的吐蕃也是强敌,不能动西北的将领。

“儿臣想要请战。”

一道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李隆基的思考,李隆基视线跟着落在了站出来的李长安身上,凝固住了。

“你?”

李长安道:“儿臣是大唐公主,自当保卫大唐。”

李隆基不愿意李长安再掌握兵权了。

可他一时间却也没想出来有什么……

“陛下不可!”

没等到李隆基先找出来什么理由,其他人先跳出来了。

是往日在朝堂上如透明人一般的左相李适之,他今日竟然开口了。

“陛下,寿安公主乃是我李唐的公主,岂能一直待在不毛之地?何况寿安公主年纪也大了,常年待在外面,和咱们宗室中的老臣都不熟悉,如今也到了该选驸马的年纪……”李适之絮絮叨叨道。

李隆基额头青筋挑了挑,不提便吧,李适之这么一提李隆基又想起来

整日结交大臣。

可偏偏李适之除了是左相之外也还是李唐宗室之人,算是李隆基的堂弟,他出于长辈的意思这么关心李长安,李隆基也找不出来毛病。

“寿安你觉得呢?”李隆基忽然询问李长安。

李长安看着李隆基笑了笑:“儿臣也挺愿意留在长安,诸位叔伯对儿臣都很好,其他大臣也对儿臣十分友善。”

李隆基低头打量着李长安,似乎在想这个女儿当真是天真无邪还是故意把结交大臣挂在嘴边上。

他老了,他的臣子中有一些还没老,他们想寻找更年轻的靠山。

“杨相,你认为呢?”李隆基表情变幻。

杨国忠脑中闪过杨玉环的那番话,又想到把李长安扔到剑南去平乱,南诏叛乱就再和他没关系了。

“臣认为,寿安公主战功赫赫,有公主担任主将,不日就能平定南诏叛乱。”杨国忠终于还是开口了。

“公主已经去过朔方了,再去剑南也轻车熟路。”

是啊,李长安已经结交完了边将,再把她拘在长安也不能阻碍朔方将领和她亲近,反倒是会让原本和她不熟悉的朝中大臣有机会与她交好。

李隆基衡量着得失,最终觉得政变都得在长安城发生,既然已经没办法把李长安关在十王宅里软禁了,那倒不如退一步把她扔的离长安城越远越好。

剑南那个地方又没有精兵,纵然日后她真要作乱自己也能调动北边的军队防备她。

“那年后,寿安便去剑南赴任吧。杨国忠被鲜于仲通蒙蔽瞒报军情,夺剑南节度使一职,寿安公主收服回纥一部,加剑南节度使。”李隆基沉声做出了决断。

并且下定决心只要他在长安城一日,就不会让李长安再回到长安有政变机会。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