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猫踪迷影

关灯
护眼
第100章 弄巧成拙(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同学表妹当然不肯受辱,抱着孩子回了娘家,然后就起诉离婚。离婚的过程冗长而狗血,差点上了电视。我那同学说起来,都觉得可惜,好好一对新人,郎才女貌,恋爱领证结婚,一切都照足了规矩来,最后怎么会闹成这样?

一方全无规矩,过程乱七八糟,只是男孩凭着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朴素想法,和女孩平平淡淡过着日子。一方全程守法,连离婚都是依法办事,没一点逾约,却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我在想,照章办事、合法合规是不是真能让人幸福?法律法规能保护利益,保护不了感情,可以强迫一个人尽义务,却按捺不住他骚动的心。法律是个框架,限制并保护人,可这个框架下面要是没有人情和善良做基础,最多是沙地盖屋,外面稍有风雨,就容易房倒屋塌,一片狼藉。

认识几个“成功”律师,尊重他们的专业,但绝不会和他们做朋友,一个知法懂法,会钻法律空子的精英混蛋,比一个啥都不懂,可心存善意的人可怕多了。守法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合法的事,未必是好事。

可是我们目前状况,这么多人口,这么大领土,能把框架竖起来,已经不容易了,道德层面,实在没办法硬性要求,只能自律。

都说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可看看大洋对岸的漂亮国,还有我们那几个一线城市,人们都守规矩了,都懂得自我保护了,可人情越来越淡薄,人心也越来越散。礼节荣辱都是面子货,逢年过节拿出来戴戴,谁也不把它当回事。反而是一些小地方,人们还愿意遵守一些老礼,保留着一点人情味。

不过,这些还能保留多久呢?或许再过十来年,中州河南,这个以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地方,也会和我们一样,规矩十足,人味淡薄。

网上看到一位初一女孩写给父母的遗书。又是一例自尊、敏感的孩子和“自己不愿意飞,生个蛋,逼她飞的笨鸟父母”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惨剧。

出走半生,归来依然是少年,注定只是少年的渴望。多数成年人,非但丢失了少年人的稚拙、纯真,甚至连与少年共情的能力都没有了。

当然,成年人接触到的世界的确与少年不同,社会的现实和残酷,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天真幻想。单说学习这一块,本市2017年中考学生七万出头,三年后,参加高考者,不过三万左右,也就是说,能上高中者,还不到一半。

内卷如斯,也难怪不少父母紧张到神经,把孩子像陀螺般,按在地上,疯狂地抽。鸡娃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可如果父母没有共情能力,又缺乏沟通技巧,一味威逼,孩子出问题的几率就很大。

我留意到,女孩虽然已经决定放弃生命,可还没有放弃和她父母沟通,这封遗书更像一个死谏,企图以死争取一个平等的地位,与父母对话。我不知道父母看过那封遗书后的表现,个人感觉,她父母理解她苦心的概率不大。

当然,因为缺乏尊重理解和有效沟通,走上绝路的孩子只是极少数。但这并不说明尊重和沟通对孩子不重要。也不是说孩子无惊无险长大了,那份缺失就会随着长大而得到弥补。

当初看《三体》,对大刘的黑暗森林法则有些不以为然,黑暗森林法则的大意是文明藏身广漠宇宙,就像无数猎人躲藏在黑暗森林里,谁先暴露,谁就会被其他文明攻击。

问题是当初美洲人并没有在欧洲人面前暴露,他们躲藏在美洲大陆千万年,还是被欧洲人发现,并几乎灭了全族。好奇心是一切文明的驱动力,暴力也是维护本文明的基本手段。文明到了一定阶段,向外扩张是必然选择,冲突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企图躲避其他文明的探寻并避免打击,如同鸵鸟埋首黄沙,意义不大。

睿智如大刘,为什么会有这个经不起推敲的猜想。个人猜想,可能是与大刘幼时经历有关。大刘自小应该是个喜欢奇思妙想的人,各种好玩的事在脑子里打架,他试图发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大概率别人,甚至他的父母根本理解不了他的奇怪想法,不仅不支持,反而大加嘲讽。被打击多了,于是暴露想法即被攻击的观念进入了大刘的潜意识,并在小说中写了出来。

然后大刘小说里的女人,多数理性、少欲、拒绝沟通、独断专行,典型五六十年代铁娘子形象。一个和女人接触不多的理工男,对女人产生如此印象,大概率是源自他霸道强硬的老娘。

大刘八十年代大学生,却甘于雌伏十八线小城,不求闻达,埋首于自己的爱好,尽量避免与外界交流,估计也是少时缺少沟通和尊重的后遗症。

自幼缺乏尊重和激励的人,长大后自然会下意识降低对未来的期待,以避免打击。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向上的动力和可能。大刘才华出众,运气也好,不然可能一辈子在那个电厂摸鱼。

还有钱钟书。杨绛曾提及,钱中书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是石屋里的和尚,即一个人躲在蚊帐里,裹着被单打坐,胡思乱想。杨绛不理解那有什么好玩的,我知道,因为我小时候也这么玩过----说白了,没人能沟通,只好躲进小屋成一统,再构思个场景,自己和自己玩。

杨绛还说过,钱钟书过继给伯父,伯父对他极好,基本上对他听之任之,任其自然生长。可他亲生父亲怕他不成才,常趁伯父不在,把小钱钟书捉回去辅导。小孩贪玩,不喜欢学习,他父亲就怒而罚之,怕打出痕迹被钱的伯父发现不高兴,就上手拧。

估计就是拧得多了,拧出了钱钟书孤高戏谑的性子,《围城》里的男女,性格弱点纤毫毕露,男人倒还罢了,再差也有三分可取之处,女性角色却不堪的多,要么虚荣世故,要么浪荡浅薄,即使是方鸿渐的女神唐晓芙,也是个图有个好皮囊,脑子不大灵光的主。

刻画逼真,却略显尖刻,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仕派头。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能是一个被父母高压搞得有些社恐的人,面对花花世界而不得其门而入,风花雪月,自己只能冷眼旁观,从而心生怨怼。于是大笔一挥,索性洪洞县里没好人----我不能加入,就把你们都写成坏人。

即使写《围城》时,钱钟书已经有娇妻幼女,可妻、女的陪伴,也没法完全抚平少时的缺失,于是一股脑在小说中发泄出来。

刘慈欣和钱钟书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成人后也都成绩斐然,即便如此,儿时受到的不公,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留下痕迹,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大人物都摆脱不了儿时记忆,普通人就更难了。聪明人可以慢慢化解,借助外力把自己从儿时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不那么聪明,又缺乏外界支持的人,可能一辈子在童年的不幸中沉沦。

一个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人,自然没有多少心力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如此恶性循环,人生缺失就越来越多。

所以,趁孩子还小,赶紧放下父母的架子,俯下身子,多沟通,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自由。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