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宋鼎

关灯
护眼
第二十二章 启程(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贾旭没有直接回临安。队伍在出发前临时改变了目的地,因为他在各地送给贾似道的文书中看到了一个让他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寿春府(今安徽寿县)造出了一种名叫“突火枪”的新式兵器。

有宋一代,军事压力巨大,尤其是南宋,先后面对大金、蒙古两个劲敌,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弥补自身军力不足的内生动力很强。尤其是火药的应用,出现了引火球、霹雳火球、竹火药等等种类繁多的各式武器。总体来说,宋代的人们已经初步的了解的火药的引火特性,火药武器也大多是以引火为目的。而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诞生在寿春府的这支突火枪,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利用爆炸时剧烈膨胀的气体将弹丸高速推送出去造成杀伤的管型火药武器。

贾似道并没有拿这文书当回事儿,他的眼光已经望向了战后。而贾旭既然知道了,又怎么可能不去见证这个历史的时刻?

一行人百余人自黄州出发,计划乘坐往来京师传递文书的水师车船沿大江东下,途经蕲州、安庆府,在无为军入巢湖,最后在庐州登岸,走陆路北上安丰军治所——寿春。

杜韵茹虽然出生在江畔大城鄂州,但是身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小姐,后园中曲水流觞的小舟倒是坐过两次,却又哪里有机会乘上大船、泛舟江上?初次登船,便被烟波荡漾的大江美景所深深吸引,抚在船栏前,词兴大发,定要做几个让自己满意的句子出来。只可惜绚丽的辞藻还没想出半句,她就不得不停止了思考。

因为她晕船!

看着她原本粉嫩的小脸此刻泛着煞白、不住的呕吐的可怜样子,贾旭便也没有独自在甲板上看江景,而是在座舱中照顾她,指挥安儿一遍又一遍的用湿毛巾为她敷头,还亲自为她按摩太阳穴。

好在浆帆并用的车船航速很快,又是顺流而下,自黄州出发,四天便到了无为军。考虑到茹娘实在难受,贾旭一行人没有继续坐船,而是凭着丞相公子的身份,在无为军中“借”了三辆马车、百余匹军马,改走陆路,经东关、巢县、紫金山,绕着巢湖走了一圈,到达庐州。一行人在庐州又休息了两日,随后向北直奔寿春。

因为顾忌自己而耽误了大家的行程,茹娘心里很是有些过意不去,再加上船舱中贾旭悉心的照顾,让茹娘疲惫难受之余,又多添了一些心慌意乱。尤其是每次贾旭给她按头时,手间传来的轻柔力道和暖暖体温,更是让她不由自主的心神不定。

而贾旭的注意力完全没有在小女生的青春懵懂心事上,他现在正与身旁并辔而行的亲卫指挥相谈甚欢。

说是让他自己挑选亲卫,但他几乎谁也不认识,除了鄂州借粮时相熟的王文军等少数几人之外,他也只是给了几个标准:一是年纪不能太大,要在三十五岁以下(贾旭想到这条件的时候自己都一愣,随后自嘲中年男人不如狗,连在穿越小说中跑龙套的资格都没有);二是身体要好,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三是要念过书,但又不能念得太多,读过一两年私塾,大致认得字就好。

既然存了改变世界之志,那么将来总有一天是要与当下这个时代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正面对决的。在贾旭看来,宋军其实不弱,无论从军械、战阵、斗志哪方面来看,根本不像后世很多人说的那般孱弱不堪。但是历史结局证明,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现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是不行的,贾旭想要的是一支首先从思想开始就全副武装的新式军队。

但再新也不能让贾旭从识字开始一笔一划的教不是,所以识字就成了贾旭着重要求的标准。可就是这一条却把帮忙挑选的贾通难为坏了。

宋代的识字率在古代封建社会算是极高了,达到了约8%,宋代文化造极于史的高峰,也建立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雄浑高原之上。宋代的父母,但凡条件允许的,多少都会送自家孩子去念几年书,倒不是都指望能够考上进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考上的终归是极少数。城市、乡镇的发展、市井文化的丰富和贸易的繁荣,高达15%的城市化率(这个水平不仅远超汉唐,即使后来的元明清也难以望其项背,这个记录甚至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造就了大量相对于种地而言更轻松、更体面、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更好呢?

但是比例再高,也就是8%;一个“但凡条件允许”,在古代封建社会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再加上宋代重文轻武的传统,“好男不当兵”思潮的盛行,军队中的识字率要远低于平均水平。

贾旭宁可放宽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坚持要求识字,最后贾通在黄州当地驻军中又抽了二十几人,方才将一百人凑足。

而拿到最终人员名册的贾旭,差点笑出声来。因为名册上的第一行,也就是为他选定的亲卫指挥,赫然写着一个名字——张世杰。

贾旭对这个宋末三杰之一自然是兴趣满满,而张世杰的人生经历也确实当得起“传奇”二字。他本是金国汉人,属范阳张氏,是蒙古汉军大将张柔的族侄。金亡后张世杰随张柔戍守杞州(今河南开封杞县),因为看不惯蒙古兵肆意欺压汉人,与蒙古士兵、将领多次发生冲突。而张柔既然身投蒙古,又怎么敢得罪主子?便要将他交给蒙古将领以军法治罪,却不想被他提前得知,逃了出来。

走投无路的张世杰最终只能南下投宋,一直跑到宋州(今河南商丘),隐姓埋名,在淮军中做了好几年默默无闻的小兵,直到被将领阮思聪发觉,试其为奇才,推荐给了吕文德,被吕文德征召为小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