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关灯
护眼
第382章 巡防各郡(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尚书台在西汉初期,只是皇帝的秘书机关,直至中后期,逐步成为政府机要部门,但凡权臣,皆领尚书事,譬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以大司马领尚书事。

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有意削弱三公,而将权力移交于尚书台,汉章帝时期,时任九卿之一的大鸿胪韦彪就曾言: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但是尚书台真正成为权力中枢,还要等到东汉末年,曹操执政,以荀彧为尚书令,居中持重,总揽庶政。

也正是因为尚书令权柄之盛,引起了魏文帝曹丕的忌惮,因此另置中书省,而此前作为皇帝侍从的侍中也得以参政议政,出现了门下省的雏形。

三省并立最早出现在西晋,门下省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的尚书省,依然被称作是尚书台,原时空中,一直要到南梁时,才会由尚书台易名为尚书省。

魏晋时期的三省,职权划分并不清晰,直至桓熙建立梁国,正式确立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台执行的权力架构。

桓温的楚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桓熙的中央官制,当然,桓熙没什么好抱怨的,他自己也是抄袭的隋唐三省六部制。

在一个强势的君主统治期间,必然会深度参与中书省做出的决策。

因此,除非门下省的主官是一名强项令,能够坚持己见,否则,其部门最主要的审核权力很难得到贯彻,只得沦为形同虚设的机构。

至于中书省,也不过是强势君主的提线木偶罢了,真正掌握实权的,只有作为执行部门,总揽庶政的尚书台。

桓熙此前放弃雍、梁、秦三州刺史,以朱序为秦州刺史、桓伊为梁州刺史,而将雍州刺史交给了权翼,由他兼任,而非王猛,

这不是说桓熙相较于王猛,更信任权翼,而是身为中书令的权翼,实际权力不如尚书令王猛,因此,也能抽身管理雍州的政务。

桓熙再怎么好用就把人往死里用,也不能将所有事情都交到王猛额手中,再怎么有能力,可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就算是时间管理大师,也不可能在担任尚书令的同时,去兼任雍州刺史。

当然,话是这样说,桓熙如此安排,还是让所有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他对权翼的信重。

虽然桓熙将自己觊觎拓跋嫣,说成是为了让铁弗匈奴移风易俗而做出的牺牲,还得到了权翼的违心附和。

但他也知道这多少有点恬不知耻,因而,也只是与权翼这等心腹说一说,可不敢与外人道也。

桓熙迅速的揭过这个话题,转而说道:

“距离大战还有一段时日,子良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在关中明察暗访,我虽然让各地太守向中央举荐人才,但子良身为雍州刺史,若是沿途遇到了贤士,亦可为我举荐。”

毫无疑问,当大战爆发的时候,权翼作为桓熙的谋主,必然是要跟随他前往河东郡,而桓熙让权翼明察暗访,也不只是为了让他探索人才。

身为雍州刺史,岂能对治下的风土人情一知半解,毕竟治理地方,讲究的就是要因地制宜。

权翼闻言颔首道:

“梁公提醒的是,微臣今日稍作准备,明日一早便可出发。”

一场倾国之战,不可能仓促间就开打,且不说行军打仗讲究的是不违农时,光是春耕结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征集军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别说还要筹集粮草,真正的战斗,估计要等到入夏才能打响,因此,权翼有的是时间周游关中。

权翼说着,又问道:

“梁公今日特意提起此事,可是要微臣将世子一并带上?”

桓熙闻言大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