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关灯
护眼
第873章 设计定型是新的开始(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秋去冬来。

实际上,整个国家鉴定流程中的倒数第二个项目,在11月份就已经结束。

之所以拉着大队人马又多等了近一个月时间,就是为了找到最后一项测试的时间窗口——

高寒专项试验。

这是一项随着华夏航空标准逐渐完善,而刚刚加入到定型试验标准中的内容。

此前还从未有型号进行过。

好消息是,歼11WS验证机使用了苏27UBK的机体。

作为一种苏联设计生产的型号,飞机本身是经历过北极圈严寒考验的。

所以,这次需要测试的就只有两台涡扇10发动机——

航发在稳态工作状态下,内部温度高达上千度,哪怕表面也会被加热到一个相当滚烫的程度,自然无需考虑低温问题。

但从停车到启动的瞬态过程却不行。

尤其是很多材料在极寒条件下会发生性质变化。

典型的,几乎所有金属都有冷脆性,强度增加但韧性下降。

结构复杂、工况变化巨大的航空发动机能否承受住这种异常变化,就是高寒专项试验所要确定的。

另外,这次测试也将为后续在整机相关的国家标准中引入同类试验进行铺垫。

……

蒙省,海拉尔,东山机场。

常浩南穿着此生穿过最厚的一套大棉衣,又围了两层围巾,但仍然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

他把左手从连指手套里抽出来,擦了擦睫毛上由哈气凝成的白霜,然后顺势看了看时间。

凌晨1:40分。

就是这么個持续不到5秒钟的动作,已经让常浩南裸露在外的皮肤感受到了刀割一般的刺痛。

旁边的总工海谊德年轻时候在冰城上了近10年学,但毕竟岁数搁这摆着,身子骨也有点扛不住。

好在海拉尔本地有一座不常驻航空兵单位的场站,从那里临时支援了一部分地勤人员过来,这才算是让整个测试流程正常运转起来。

其实本来,军机测试更适合在军用机场展开,但当地并不具备维护第三代战斗机的硬件条件,所以这次跟着歼11WS过来的还有一架携带设备的伊尔76。

东山机场2600米的跑道显然更适合伺候这种大家伙。

“常总,现在气温已经降到零下℃,达到测试标准了!”

就在常浩南捉摸着要不要让海谊德进航站楼里面暖和暖和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大步流星地来到常浩南面前,大声汇报道。

所有空军的同志都带着统一配发的防寒面罩,因此常浩南看了眼对方的军衔才认出来人的身份。

带队前来协助测试的场站副站长,魏强。

常浩南做了个深呼吸,从口鼻处冒出一缕长长的白雾。

即便在华夏冷极,想要等一个稳定的-40℃,也不是每天都会有的。

为此,他们已经在这里连续熬了将近一个星期。

“那就开始吧!”

“是!”

魏强啪地立正,抬手向常浩南敬了个礼。

专项试验涉及到的科目内容其实很少,只有发动机冷车启动相关的几项。

随着常浩南的命令下达,战机周围已经等待了好几天的车辆和人员顿时开始忙碌起来。

实际上,如果提前让电源、气源、油料等辅助设施备便,那么测试流程所用的时间还能进一步压缩。

但这毕竟是全华夏第一次进行同类条件下的测试,所以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处细节都要完善地测试到。

如果后续确认低温确实不会对某些步骤造成风险,再考虑做减法的问题。

“总感觉每次和你一起做测试,都能看见点过去没见过的新花样。”

旁边的海谊德猛地跺了跺脚,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发抖。

常浩南本想否认,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从涡喷14那会第一次修改国军标开始,他参与过的每个项目,基本都要更新一遍相关的行业标准。

于是只好来了一波引经据典: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真是鲁迅说的……

另外一边,尽管严寒导致动作有些变形,但地勤和技术人员还是在大纲规定的时间中把几辆辅助车辆的管线连接到了飞机上面。

随着一阵尖锐的嗡鸣声响起,位于飞机起落架和机翼两侧的滑行灯、航行灯、机翼灯和红色防撞灯同时被点亮。

无线电中传来了座舱内飞行员的声音:

“设备通电成功,发动机自检系统开始工作!”

尽管常浩南开发出的那套故障融合诊断系统因为所需传感器过于复杂所以还没能搬上飞机,但涡扇10毕竟是有FADEC的发动机型号,完成一个可用状态自检还是没问题的。

大约半分钟过后,无线电再次响起:

“自检成功!”

尽管自检通过并不100%意味着发动机状态完全正常,但至少说明相关电控单元处在可用状态。

而这本来也是容易出现低温失效的

在常浩南旁边,有人激动地朝半空中挥舞了一下拳头。

只不过因为衣服太厚,所以完全没有表现出平常那种兴奋之情。

反而显得有点滑稽……

不过被这么一搞,刚刚凝重到几乎被冻结起来的现场气氛反而稍微轻松了一些。

当然,国家鉴定测试,肯定不是飞行员说成功就成功了。

技术人员也在使用仪器同步监测着飞机的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