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大明之开局土木堡狂砍瓦剌

关灯
护眼
第64章分析原因(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朱祁镇准备发兵安南了。

不论是为了什么这一仗必须打。

朱祁镇现在拥有了火器,现代武器去打几只猴子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还是严苛分析了大明对安南出兵所放过的几种错误。

从张辅第一次扫平胡氏政权的年,到明宣宗宣布从安南撤兵的年为止,明王朝在安南20年的苦心经营宣告失败。

仔细复盘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明朝对安南得而复失的背后原因大体有如下五个方面。

其一,经营安南的策略上的失误,为安南的持续乱局埋下了重要伏笔。

当接到张辅发来的安南捷报之时,明成祖朱棣大为欣喜,瞬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一改初衷,不再寻找陈氏子孙复国,而是另谋在安南开设三司及郡县。

此举虽然让安南再次回到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但是朱棣的自食其言,却让安南的各方势力和百姓大失所望。

而这样的策略失误,为安南此后的持续乱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并持续发酵。

此外,安南已经脱离中原政权版图长达五百年之久,骤然间变成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安南土人势力自然是不愿意就此善罢甘休,因此才有其后二十年的持续斗争冲突。

其二,国力过度消耗,致使明朝深陷泥潭,最终被迫撤兵,是安南得而复失的本质原因。

朱棣一朝,光自己御驾亲征漠北草原都有五次,加上五年间连续三次征伐安南,还有迁都北京以及六次让郑和远下西洋。

凡此种种,无不是耗资巨大的大工程,其实对于国力的损耗是极大的。

到了永乐末期,面对安南黎利的蓝山起义,从朱棣没有再次让张辅四征安南的迹象来看,也反映出了明朝当时确实是国力有所衰退的。

而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后,实际上所面临的国情是比较严峻的,否则也不会有后来出现的“仁宣之治”。

之所以后世称其在位期间为一个盛世,那就说明了他接手之时的国力其实是比较薄弱的,已经无力再支撑明朝的军队四处耀武扬威了。

可以说,安南的持续动荡,已经让明朝深陷泥潭,不愿轻易放弃又不愿再为此空耗国力,最终在王通、柳升等人兵败之际,主动宣布撤兵。

国力的过度消耗,是明朝对于安南得而复失的真正本质原因所在。

其三,军事策略和用人不当,致使前线连连失利,黎利叛军趁势坐大。

这一点其实也和明成祖以及明宣宗的重视程度有关。

明成祖朱棣对安南三次用兵,其实并非他多么看重这块红河平原,而是为了展现大国威严以及他个人“千古一帝”的威德罢了。

而明宣宗朱瞻基之所以第四次派兵南征,也不是因为舍不得这块偏蛮之地,而是因为这块地毕竟是祖宗打下来的,作为守成之君如果把它弄丢了,岂不是愧对自己的皇帝爷爷。

他们对安南的不重视其实在用人以及军事策略上都体现的较为明显。

首先,在用人上,朱棣虽然安排素有能名的兵部尚书陈洽任交趾布政使和按察使,参赞军务,但权力并不大,这让中官马骐在安南为非作歹,苛敛金银,陈洽难以有效节制。

同时,镇守安南的荣昌伯陈智和都督方政又素有矛盾,致使安南留守的官兵如一盘散沙,不仅让当地矛盾持续激化,而且也难以聚力剿匪。

此外,到了朱瞻基的第四次南征之时,在其他之地无战事的情况下,放着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第一名将英国公张辅不用,偏要派王通、柳升等人前去剿匪,不仅不能震慑叛军,反而让黎利越战越勇。

其四,黎利叛军及时调整对明策略,叠加地利之便,在对明作战中渐渐占据了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