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关灯
护眼
第四章陛下才是君王(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李治的眼中同样出现了厉色,这就是君王,几乎天生就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朝廷上不是铁板一块,他就总能找到那些想要上位的人,一次次的对长孙无忌发起攻击。

不过。

一想到要对长孙无忌发起进攻,李治又有些犹疑了,对李治颇为了解的武曌,见状直接说道:“陛下,难道您甘心一生都如此吗?

那本来就是您的东西,拿回自己的东西难道还有什么值得犹豫的吗?

妾身以为不是,您加冠都已经多少年了?

当年洛氏的诸位摄政,都在周天子以及汉天子加冠之后,选择了还政,而现在长孙无忌只不过是顾命大臣而已,却窃据大权,不愿意还给陛下,妾身深深的为陛下而感到悲伤啊!”

李治的性格有些暗弱,但武曌可没有,她是真正的一旦决定了某件事,那就一定要做到,想要让她回头,除非她自己撞得头破血流。

李治就算是再暗弱,但一位君王对于权力的执念,是极其深重的,洛氏族中,对于周懿王和汉惠帝的评价一直都非常高,就是大多数的君主,即便知道自己没能力,但依旧会死死的抓住权力不放,至于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才不是他所在意的。

现在听到武曌的这番话,李治心中对于长孙无忌的所有愤恨都激发了出来,他想到了自己无数次想要做些事,都被长孙无忌打了回来,他想到自己身为至高无上的天子,却在帝国中,被臣民所忽略。

那永徽之治,虽然冠以他的名号,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是长孙无忌的政绩。

李治缓缓说道:“这些年,太尉他掌控朝政,将那些不服从他的大臣,纷纷贬斥,导致现在朝中尽是他的同党,政事堂中,几乎他一言而决,朕深深地为之耻辱。

这天下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臣子吗?

朕记得有不少人,都是在贞观朝时,就被先帝所赞赏的大臣,但是到了朕继位的时候,这些人却被太尉和褚遂良贬斥出去。

党同伐异,可恨!”

想要对长孙无忌发起进攻,就要组织一个强大的政治队伍,至少在朝中不能没有人给自己说话。

身为天子,直接用各种无理的态度去对抗长孙无忌,用越过政治规矩的手段,那雍国公是不会支持他的,但其他人可不是如此。

该是时候向外释放出最强烈的信号了。

让天下人都知道,朕要换掉皇后,立武曌为皇后,看看朝中有没有为朕说话的人。

有没有呢?

当然有!

而且还实在是不少,在政坛上,从来就不缺乏投机的人,也不缺乏冒险上位的人,虽然历史证明这些人最后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当初是怎么得到的地位,最后就会怎么样失去。

但大多数人依旧趋之若鹜,认为自己会是比较特殊的那一个,认为自己会永远都站在胜利者的那一方。

长孙无忌这样的聪明人,不也陷入了骄狂之中。

天子要换皇后,理由则是七出之中的无子,而武曌有儿子,还不仅仅一个,能生,而且非常能生,在这个时候,占尽了便宜。

但大臣们同样比较硬气,皇后现在无子,但不代表以后没有,无子虽然是七出之罪,但皇后才二十多岁,你怎么就知道,皇后以后不能生,而且你皇帝都不和皇后睡,皇后要是真的怀孕了,才是真的大问题。

最重要的是,“国朝已经有了太子,纵然皇后没有亲生的儿子,但礼法上,却已经有了嫡长子,陛下不必再担忧这一点。”

这句话可是真的把李治惹毛了。

当初太子就是被逼着立的,现在还用这件事来挑衅他,李治怒气冲冲而走,大臣们也不欢而散。

永徽数年以来,清朗的上空,似乎弥漫着一朵朵乌云。

许多人都关注着这件事,皇帝和宰相之间,似乎突然就产生了这么激烈的争斗,让许多人都心生震撼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机会。

雍国公府。

洛氏实际上已经参与进了这一场战争,无论是洛君薇还是洛君卓,都已经在事实上站到了李治和武曌阵营中。

毕竟长孙无忌无论怎么看都不靠谱,而且这件事的确是长孙无忌理亏,拿着皇帝的权力让皇帝闭嘴,洛文王都没这么嚣张。

至于无故换皇后,以及皇后被换掉之后,太子必然也要被换掉,从道理上,不应该这么做。

但皇后背后所代表的东西,以及她本身在平日里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原罪,属于阻碍大业的一员,又不懂主动避嫌,那就只能宣战了。

而且洛氏在政治争斗中,一直以来都能够轻易度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洛氏是真的干净,而且有证明干净的能力。

在政治斗争中,为了搞死政敌,经常会有诬陷的事情发生,或者是抓住一个平日里根本就不算是大事的问题,把人往死里整。

而洛氏。

得益于极其严格的家教,以及在平日里的谨慎,很少会有那种足以被扳倒的坐法之事。

其次,便是诬陷之事,目前为止,还没有诬陷洛氏的人,能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就连御史弹劾的时候,都不会风闻奏事,毕竟洛氏对名声很是看重,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就构陷的话,那下场可不会好。

在这个政治场中,几乎没有人是无辜的,只要找问题,很少会有人冤枉,这就给了李治和武曌机会。

作为洛氏目前牌面最大的洛玄凌,却还没有真正的表态,只有武曌知道,在关键的时刻,洛玄凌会站在她这一边,给予长孙无忌致命一击。

洛玄凌安安静静的等待着最后的结局,长孙无忌这些年也确实有些飘了,听说还问过别人,长孙氏和洛氏地位谁高谁低。

知道这件事后的洛玄凌,当时就冷笑一声,觉得长孙无忌真是取死有道。

你长孙氏是什么东西,不提历史的传承悠久,也不提血脉这种没用的东西。

就说我洛氏在天下是什么声望,为诸夏做了多少贡献,你和我一个档次?

我洛氏无论到了哪里,就算是西域、辽东、草原,一亮圣痕,就能身居高位,你长孙氏有什么东西能和我洛氏比?

真是狂的没边。

一直以来都是长孙无忌在排斥异己,而在外朝中,没有触手的李治只能被动看着,而现在他纠集了一大批为他冲锋陷阵的大臣。

这些大臣大多都是在长孙无忌主导的秩序中,难以获得利益的人,这些人双眼发红,摩拳擦掌,向着长孙无忌发动了决死的冲锋,势必要和长孙无忌一决高下。

胜利者将会获得一切荣耀和权力以及地位,而失败者,将黯然从长安这个世界的中心离开。

李治在武曌的鼓动下,悍然对长孙无忌集团的大将出手了,褚遂良,在一个秋意萧瑟的早晨,黯然离开了长安,他被贬到了洪州,他的车架刚刚走到洛阳,就有从长安而来的官吏,又向他下达了新的旨意,那就是将他贬到广州去。

那可是真正的岭南之地了,瘴气横生,在六大王国的建制,那里也是让人颇为俱为的所在,不知道日后会是哪位宗王被封到那里去。

当褚遂良得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极度的失魂落魄,直到现在,他都不明白,为什么天子会突然强硬起来,而且这些诏令,竟然真的能下达。

三省的制度,并不能真的反驳天子的诏令,想到这里,褚遂良突然感觉有些恐惧的味道。

他感觉到这一次的被贬,似乎和上一次不一样了,上一次他被贬到秦州,就在关中的长安旁边,完全就和被贬没有丝毫的关系,就如同是休假一样。

但这一次,他甚至称不上是被贬,就如同被流放一样。

他回望长安城,似乎见到了长孙无忌,那位派系的大佬,他生出深深地寒意,天子这样的态度,意味着什么?

褚遂良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

一位宰相被贬,对于朝廷是极度的震撼,尤其是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让他心生寒意。

因为按照常理来说,褚遂良是不可能被贬的,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英国公李绩和雍国公洛玄凌说了话,李治抓住了褚遂良贪污之事,将褚遂良贬斥。

对于立武曌为皇后之事,长孙无忌本来以为至少洛玄凌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但却没想到洛玄凌说了一句,“皇后无子,以太子为子,但对于社稷而言,这终究是隐患啊。

礼法虽然严格,但自古以来,却多有出现大事的,人心却不能不考虑。”

不是亲生的儿子,这个问题很大啊。

当洛玄凌说出这句话时,长孙无忌人都懵了,礼法上是儿子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血缘上也是?

这礼法不是你洛氏先祖所制定的吗?

若是洛玄凌知道的话,一定会告诉他,制定这些东西都是一千多年前了,那个时候和现在能一样吗?

礼崩乐坏了这么多年,就算是收拾旧河山,也不可能彻底破镜重圆。

亲生的和不是亲生的,能一样吗?

天子和皇后关系差,天子和太子关系差,太子没有母族,皇后又不聪明。

这玩意一看以后就是大雷,你长孙无忌闲的没事干支持这样的皇后和太子,我洛氏可不跟着伱发疯。

一直以来都硬顶着天子的长孙无忌,在感受到洛玄凌表态的那一刻,就有些想要撤退了,这次他是真的想要走,因为他知道,武曌成为皇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如果再不走的话,那可能就走不了了。

单独对付皇帝或者洛氏,都可以,但同时对抗两个,长孙无忌也没那么傻,但事情走到现在,却有人不想让他离开。

那就是李治和武曌!

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李治受了多少气,他对长孙无忌,没有感激,只有愤恨,所以他要在长孙无忌身上,将那些气都找回来!

(本章完)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