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重塑导演人生

关灯
护眼
029 颠覆传统风格的《谍影重重》(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剧本大家多少都有过了解,讲的就是一个失忆特工,寻找自己真实身份的故事。

“说实话,特工题材并不难拍,《碟中谍》和《》都算是各有特色,但我要的,不是香车美女,不是炸弹飞车,也不是那些超乎想象的和科技。

“我需要的,是一部特工电影变体,主角需要走下神坛,不再高高在上到处耍酷,而是走到人群里,就能泯然众人的那种,这叫接地气。”

呆蒙就若有所思的点着头。

塔读@<>

嗯,咱确实够接地气的,天赋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具备的。

陈默稍微顿了一下。

继续往下说,“整个叙事结构,都是建立在主角因为失忆,而造成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之上的。

“所以,就不能用斯大爷那种,近似古典叙事的镜头语言,也不能用昆汀那种戏谑打趣的影像来构建,而是需要营造一个逼仄的空间来表现。”

奥利弗·伍德嘴角抿起。

忽然就笑了,“抖动的镜头追拍,不完整的构图,然后利用数个场景地点的平行剪辑,塑造出一张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天幕,覆盖到每一处主角驻留的地域……

“你这是要把一个封闭的故事架构和人物,表达出近乎于游离的状态啊……我好像明白你为什么会那样设计脚本了,看起来很有趣哦。”

陈默也跟着笑了。

这就是镜头语言特点,和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等效关系了。

而他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通过手持抖动摄影和碎片化快剪,将这个呈现出来罢了。

于是很直白的把要求摆了出来,“所以,请大家忘掉传统风格上的刻板印象,这次,咱们要另辟蹊径,走一条有违常规的突破之路。

“我给出三点要求,镜头语言、手持跟拍摄影、写实动作风格。

“第一点,其实不需要多说,看起来我已经和伍德形成默契了。

“而且说到底,我也不需要那种追求形式美感,做的跟纪录片和新闻片似的,而是要尽量表现出打斗场面的真实和临场感。”

说着看向奥利弗·伍德和黎耀辉,“你们觉得怎么样?”

伍德就摊了下手,“很酷哦,镜头如果始终追随角色,跟着一起运动,画面的视觉重心和背景环境,就会不断地变化,进而造成紧张不安的动荡感,我觉得没问题。”

黎耀辉揉捏着下巴。

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难度倒不会很大,无非就是演员跳楼或者跳海的时候,摄影师就紧随其后,跟着一起跳呗,只要做好防护,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会不会因此造成观众的眩晕感,无所谓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陈默就点了点头。

塔读小说,无广&gt;告^在线免。费阅&;读!

转而看向林笛安,“动作我给你设计,你给我把他实现并具化,不需要完整的套路,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特写镜头,套招什么的,对于你和你的团队来说,应该还是很简单的。”

《谍影重重》的动作设计很新颖,和香江那边的动作设计,也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往往打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摄影师就会用“急推”拍摄演员的面部表情,以此表现出你死我活和剑拔弩张的态势。

然后再用“急拉”,展现打斗双方的空间位置关系,用“甩镜”和“摇镜”模拟人眼活动,烘托出高手过招时目不暇接的感觉。

当然了,里面很多这样的戏份,靠的都是多机位、多角度拍摄完成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角色始终处于运动之中,两名角色之间的那条“轴线”,也同样会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这与传统拍摄技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这条隐形轴线,是观众判断角色位置和运动方向的依据。

而这部电影,则打破了这种轴线规律,反而用“跳轴”,来丰富了镜头语言的多样性。

这就导致观众很容易对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产生视觉上的混乱感。

再加上手持镜头的不稳定性和摇晃感,观众不看的眩晕才怪呢。

但是不要忘了,对于别的影片来说,这是一个本质上的缺陷,但是对于谍战动作电影而言,却是恰到好处的一种沉浸式体验。

单只是一场场的动作戏,就能让你把心吊到嗓子眼上了。

所谓的眩晕,也会变成磕了药似的,嗨到不能自已,欲罢不能。

</>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