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红楼之天命让我当皇帝

关灯
护眼
第八十六章 大雍的科举制度(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而且太宗朝完成了统一,摊子大了,太祖留下的草台班子也撑不住这么大的家业。

于是太学院和地方官办书院应允而生,同时太宗允许“农”、“工”、“商”籍贯的人读书。

商籍若想参与仕途,必须将家产全部捐献朝廷,并且去邻省安家重新划分籍贯方可。

幸好太祖短命,这“焚书坑儒”的政策还没彻底执行到位就翘了辫子。

这地方上的农民和工匠还有大量前朝读书人,在太宗的激励下,民众方才有了阶级升越的空间。

在迁都神京后,太宗方才解开了建立书院的限制,只是若要开设书院必须要向朝廷缴纳千银才行,且只能在郡级开办。

等到了太上皇执政的时期,方才彻底放开禁令允许民间开建书院。

到了太上皇隆庆十五年后才彻底废除了“限书令”,并将书籍降到十两银子一册,允许个人相互抄书传阅。

而后到了彰武帝登基后,又是改革了一次科举,再次降低人的参考门槛,这才让大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内阁首辅李善宝对大雍确实有很大的功劳,避免大雍变成两晋南北朝门阀当政的样子。

在大雍朝,就不存在穷酸书生一说。

从童生到举人,少说也得烧个二三百两银子打底才行,若是想要到进士,怎么也得在教育上砸个上千两银子。

大雍朝的官员制度也和前朝历代所不同,明确的说是到了彰武帝上台后,直接改了大雍的官制。

首先就是在地方上,往日王朝的县中,也就只有县令、县丞、县尉是有官品的。

彰武帝即位之后,虚置三省,导致的结果就是地方和中央官员近乎持平,这就让官员失去了上升的动力。

正常情况下中央权威被削弱是必然的。

而彰武帝则是做了一个很骚的操作,那就是权责细分细划,在地方上大设官职分走地方官手中的权力。

最为典型的就是县下各乡,各部门的官员全都是有品级在身的,此为最低级的九品官。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这一招下去,却是让地方主官的含权量大幅度缩水。

而后就是各部门的县吏扩编,最低要求就是要有秀才功名在身。这一套制度施展下来极大的提高了小官儿的含权量,由他们制衡各地主官员。

而后往上,各郡、府、省、道也是同样如此。

而且彰武帝为了鼓励百姓参加科举,也是做了规定。

勋籍的勋贵二代们想要入朝为官,至少要获得举人身份。寻常士籍之人若要做郡级以上的主官,必须要有进士身份。

明白话来说就是县级别的官员秀才学位就能凑合着用,郡级以上至少要举人学位才能报考,各地前三把手和中央官员必须要进士学位才行。

当然了、虽然这一套下来确实削弱了地方官的权力,但弊端副作用就是导致产生的冗官过多,财政开支变大。

不过在彰武帝眼中看来,这是利大于弊的,光俸禄能耗费几两银子。而后就是勋、士两籍贯互相制衡,互相监督,防止造反。

贾琥再当时学习本朝制度的时候,一度错愕的以为皇帝也是一个穿越者,却是从这一套制度之中看到了现代制度的影子和雏形。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