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家兄朱元璋

关灯
护眼
第一百六十四章 阅兵以及封赏(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禀皇上,臣刘基,赞同明王之言!”

随后,李善长、汤和、徐达等人纷纷站出来附议。

“臣等附议。”

李善长这些人附议,可不是跟着刘基一起的,而是朱元启的回答,无比正式,代表的,是他的决心,这才是李善长等人同意的原因。

若是朱元启没有这么正式的回应,他们依旧会充当哑巴,让这两兄弟自行决定。

朱元璋看着朱元启坚定的神色,心中却是又气又愧疚,总之一口气堵在胸口,感觉出不来。

朱元璋知道朱元启的性子,这个样子,他劝是劝不回来了,而且新朝初立,也不适合他们兄弟俩在这殿内争论。

朱元璋想着等下去之后,一定得好好抽一抽这小子,他发现长时间不抽一顿,这小子就不知道谁是当哥的了。

“待会再好好教训你。”

朱元璋随即看向其余人,随后便是确立各部机构。

首先六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

随后便是都察院、六科、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詹士府、太医院、翰林院。

最后则是地位仅在六部之下的三大局。

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

而少年军学习之地改为武学院,集中安置的学习文学的地方改为文学院。

朱元璋为院长,朱元启为副院长。

并且下令,以后文官之家,可遣家中之子进入文学院,武将家中之子可进入武学院。

而且无论文学院还是武学院,都将会从整个大明境内挑选有功之家的家中之子加入,以及地方百姓家中之子。

这个是朱元启向朱元璋提出,两兄弟商议了整整半日所决定的,朱元启担忧的是不集中学习,勋贵之家后代会越来越废,而且,这样做,即便留下较小的份额给底层,也能有效阻止上层的垄断。

有些事,新朝初立不会出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代之后,有的问题一定会开始显现,不管什么时候,朱元启与朱元璋一致的认为,皇权最大,但下面又可勉强与皇权平衡,才是最为正确的。

文学院与武学院,就是为皇帝,为朱家,筛选人才的地方,只有当今天子可为院长,学院之生,便是天子门生。

当关于这条的诏书念到这里之后,所有人尽皆被惊住了,李善长、刘基、高启等人反复权衡着其中意义。

他们可以说是大明聪慧程度顶尖的一批人了,很快也是明白了这样的用意,他们得出来的答案,就是集权,皇权集中。

可以想一想,数代之后,无论文官还武将,晋升的门槛就是在武学院以及文学院的就读。

想想到时候满堂大臣,皆是天子门生,突然冒出一个不是天子门生的人,这个人,定然无法在朝中立足,会被群起而攻之。

想到这里,李善长也好,刘基也罢,都有些犹豫,这样做,虽会形成一定的垄断,但最受益的,就是他们站在殿内的这群人。

然而李善长与刘基做了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准备将这个问题与朱元璋说来,毕竟这制度,现在看来虽好,但百年以及数百年后,可以说是弊大于利了。

另一边的高启就没有这两人纠结了,他想通之后就是打定主意,要反对这条制度,不然一旦形成,再想改变,难度无异于登天,毕竟那时候改变,得罪的可是满朝大臣,甚至是天子。

然而接下来的话,却是彻底让这几人心服与敬佩。

那便是朝中官职,仍由科举而出,而文学院学生,若是无法上榜,则踢出学院,且不能对外述说自己为学院学生。

且每次进入学院当中学生,必须有一半学子为天下有功之家的子嗣,以及百姓之家子嗣。

武学院同样如此,便是举行武举。

文学院学生,即便进入仕途,初入之时,除学院前十名,其余学生官职不可超过七品,必须在大明各地,实际履职两年之后,根据所做政绩,再行调动。

武学院同样如此,除前十名,其余学生入军,当从基层做起。

两院学生,年满十五,不超过十八,即可进入,学业为五年,进入必须符合条件。

不进入也可,科举之时,学院外的学子,同样有录取名额。

同时还颁布了若不遵守的一系列处罚,最轻的,都是革去官职,并且三代内不许入仕途。

这么重的惩罚,都还是最轻的,这也是让所有人都惊叹的。

朱元启制定之时,就考虑到了有人为非作歹,对于这块,朱元启秉承着一个原则,谁生手,不仅要剁了这只手,还要挖了这只手的人的根,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

而且其中同样有许多地方没有考虑到,朱元启与朱元璋说的就是先执行,在执行过程当中逐渐完善。

下方的李善长几人听到这里,已经是彻底没有了上书反对的心情,因为这会他们自己,都有些乱麻,实在是信息量太大了。

即便是刚刚被确定的各部主官,这个时候都没有兴奋的心情,毕竟这是关乎以后的大计,他们得先把这个事弄清楚之后才行。

而最后结尾的一句话,才是让这些人都松了一口气。

便是这些,只是先行试行。

李善长等人均是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他们并不是不能接受新的东西,而是对自己都并未了解的东西,有一种抗拒。

而另一边的汤和、徐达等人,想得比较多,但最后也不再管了,反正不管怎么说,朱元璋与朱元启也不会亏待了他们,包括后代。

这个事情说完,以李善长为首的文官这边,都失去了劝谏朱元璋设立三大局地位的心思,这三大局被独立出来,地位又仅在六部之下,一些文人,可不认可。

当文官相关的事宜确定,随后便是武将。

朱元璋起身看向汤和,徐达等一众武将。

“你们应当也知,接下来便是北伐在即,而至于你们的封赏,朕决定在北伐之后进行,你们能否接受?”

汤和、徐达、常遇春等人想都没想,当即应天。

“末将谨遵皇命!”

汤和、徐达等人是没有多想,反正是他们的,跑不掉,而且看这趋势,北伐完成后的封赏,可就不会一般了。

有点脑子的都能想到这些,没有脑子的看着前面的汤和等人都接受,他们也只能接受,毕竟不管哪方面,汤和、徐达等人都在头列,他们都不急,这些排后面的急什么?

当这些落定,朱元璋身旁的太监刘林,再次拿出诏书。

这个刘林,原本是朱元璋心腹,贴身亲卫,刘林亲人皆已死去,只留下他一人,后面被朱元璋大军所救,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在知道朱元璋在准备挑选贴身太监之时,这刘林直接挥刀自宫,随即来到朱元璋面前自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狠人,朱元启都很是佩服的狠人。

这份诏书,就是关于朱元璋身边人的了。

马秀英为皇后,郭宁莲为大明王妃,朱标为太子,朱义为吴王,朱英为淮王,朱文正为楚王。

至于李文忠,还未封赏,这也是朱元璋特意这样做的,毕竟汤和等将都未封赏,李文忠作为他们的外甥,便是给汤和等武将做一个标杆以及封嘴的。

这事也是与李文忠商议过,才决定下来,等北伐后一同封赏。

而朱英封王是因为朱英乃朱元启养子,朱元璋本来也喜欢朱英,就一起封王,并且还是朱元启原先的封号。

而众人也没有丝毫不服,毕竟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直属亲人了,在他们看来,封王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汤和、徐达等武将,心中则是下定决心,北伐之时一定要好好表现了,不然到时候要是不如后来的人,他们可没有那个脸皮。

最服气的,就当属原先徐寿辉以及刘福通的部下了,他们本身就没有多少战功,即便封赏,他们也不得到什么,等北伐后封赏,他们也正好捞一杯羹。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