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诸天从神探狄仁杰开始

关灯
护眼
第五十七章 比之慧能如何?(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道长欲见贫僧,不知所为何事?”神秀禅师轻声问道。

“特来向禅师请教佛法。”沈忧之缓缓答道。

神秀闻言愕然,一时之间竟也愣了半晌。

自他被皇帝迎入神都洛阳以来,来听他讲法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达官显贵,甚至是皇家贵胄。

可像沈忧之这般特殊的来客,神秀禅师还是第一次遇见。

“玄门自有妙法,道长缘何舍近求远?”神秀禅师不解地问道。

“玄门之法,我已得一二,正要请教释门之法。”沈忧之如实答道。

神秀禅师闻听此言,不由眼神一亮,感叹道:“阿弥陀佛!道长胸襟广博,有海纳百川、包举宇内之气魄,日后之成就当不可限量!”

“禅师谬赞了。”沈忧之摇了摇头,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胸怀,只是一个修行路上的求道之人罢了。

“无论佛道,皆是前辈先人感悟天地所得之理。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自然道路不同,但其背后的本质却是想通的。”

沈忧之缓缓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善哉!善哉!好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此言深得无上智慧,令人叹服!”神秀禅师再次惊叹道。

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位突然出现的道长,竟是随口道出了禅宗至理。

禅宗讲究“以心印心”,就是希望众生摆脱有形的迷障,得以透过形体,直接洞察到事物的本质。

而这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道尽了“形”与“质”的关系。

同样是一座山,因为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以有不同的外形。

但究其本质,其实都是同一座山。

禅宗追求的,就是不拘泥于一切“形”,直视事物的本质。

这与道家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一个道理。

道是本质,而文字只是当前的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任何付诸于文字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最本质的道理。

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话来说,就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往往是多变的,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想到这儿,神秀禅师不禁再次感叹道:“道长慧根非常,日后定能悟得无上妙法!”

随后,他又自谦道:“今日贫僧且以微末之法,抛砖引玉。”

说完,神秀禅师便将自己对于“禅”的理解娓娓道来。

沈忧之则是静静地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沉思,但从始至终都没有发表任何的看法。

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神秀禅师才停下口舌,静静等候沈忧之发问。

闭目沉思的沈忧之也立时睁开了眼睛,说道:“在下有一问。”

“道长请讲。”神秀禅师微笑说道。

“禅师言,‘一切神通,自心本有’。

敢问如何才能得见心中之神?”

沈忧之认真地问道。

“有二法,一法曰修,一法曰悟。

天人可悟,凡人可修。”

神秀禅师如此答道。

沈忧之听完,心中思量到:

这两种法门,应当正是神秀提倡的渐悟与慧能提倡的顿悟。

修,便是修持,通过不断地修行砥砺自身、磨炼本性,最终得见心神。

悟,便是顿悟,即是得天授之智慧的开悟者,一朝打破迷障,直见心神。

两种法门并无高下之分,只是适用于不同的人。

作为平凡的普通人,当然是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提高自己的心性。

但对于那些身具无上慧根的开悟者来说,顿悟更适合他们。

想到这里,沈忧之又不禁问道:“不知禅师之法,比之慧能之法,如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