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大宋文华集

关灯
护眼
第129章 答范希文书(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姬长卿仔细斟酌了两天,最终还是决定回信给范希文。

“范通判亲启:君书已阅,久闻希文其名,德行方正,素严以律己、崇尚品德,主持应天书院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矫正世风,使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

通判心怀天下,常思君忧,此士大夫之榜样也,上合圣人君子之道,下合为臣之责。

窃常以范君教导学子,虽躬耕乡野,然通判之名,久慕矣。

通判曾革新吏治,意整顿朝纲,裁汰冗员,安抚将帅,然私以为大宋之弊,不在庙堂,而在乡野,乡野教化不通,未沐王化,士子荒废度日,不思学业,反钻营孟浪,宴饮游戏,或流连于瓦舍,或架鹰逐犬,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实乃痛哉!悲哉!惜哉!

昔在西蛮,诸国崇学,以宾礼侍学者,学子好学之心,尤比古人悬梁刺股。

西人马拉,身患绝症,终身药浴,长浸药液,奋笔疾书,一日阅书八时,叹曰:“吾命不长,惜时求学,仍不足也,只恨一日十二时!

通判问询,自知无不言,恐彼拙言,误范君尔~”

私以为大宋有四弊,兵员冗多,老弱混杂,良莠不济,将不知兵者众,多不知武备,军械尚不能分戈戟,善战兵少,将智谋短,故虽耗钱百万,仍不敌北蛮;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此一曰冗兵,一弊也。

天下有定官无限员,而税赋有数,俸钱无节,每制科举,一人为官,子孙犹士也,故二曰冗官二弊也。

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坐禅修道,不闻世事,不事生产,仍需数十民供养一僧,此三冗三弊也。

四曰言兵必晦,故积疾久虑,又隐疾成病……”

姬长卿给范仲淹的回信,整整有六千字,前面四百字都是客套话,中间的四千六百字是回答范仲淹的问题。

说实在的姬长卿并不看好宋朝,也不看好范希文想改革大宋弊政的想法。

北宋经过宋太宗、宋真宗两朝“收拢士大夫之心”的政策,已经培养起一大批既得利益的旧势力。

他们在荫蔽制,不杀士大夫,以高薪养官、养将的制度,已经发展成为足以左右宋朝大局的势力,虽然他们没有结党,但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利益的趋势下,结成一个难以抗衡的政治集团。

姬长卿知道范仲淹想干什么,但他也知道范仲淹势必会失败,他虽敬重范仲淹的人品操守,但强如扭相公王安石,也不能撼动这些人的利益,更无法改变宋朝的弊政。

“三冗”问题的根本是什么?是北宋初期,赵家为了政权稳定搞出的各项政策的后遗症,是北宋的基本国策造成的,除非推翻北宋的整体国策,不然任何改革都是徒劳的。

在北宋初年,船小好调头,但是到了仁宗、神宗时期,北宋已立国数十年、近百年,“三冗”问题作为国策,骂的人不知道多少,前前后后削来削去,也减不了几个钱;背后的利益团体更是势力庞大,盘根错节,积重难返。

仁宗搞庆历新政,其实只是有改革的想法,却没改革的决心,周围的人一片攻击,他就动摇了。加上庆历新政对北宋的顽疾而言,只能算是挠痒痒,实际上作用不大,而且他正面硬杠上至勋贵,下至吏员,朝廷从上到下全是反对者,必然难以长久。

而王安石变法就可以算是挖肉了,神宗改革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王安石一系列措施确实的让朝廷府库充盈,军力增强,反守为攻。但是依旧没有找到病灶,只是缓解了病情而已。随着敌人的反扑,迟早是要失败的。加之神宗去世,最有力的支持者没了,实际掌权者高涛涛反对新法,败亡是必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