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啥都没有我一样称霸十六国

关灯
护眼
第39章 (一百一十五)再攻洛阳(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一百一十五)再攻洛阳

慕舆泥领军出征之日,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特意前来相送这位老部下。

发过誓言,杀过黑牛,喝过血酒,三万大军在慕容评和慕舆泥眼前,一队队的向洛阳进发。

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即将出征的老部下。平北将军慕舆泥的脸上一片从容不迫的神态,其中还夹杂着些许兴奋之色。这种气度风范,与慕容评以往印象当中的慕舆泥不太一样。

“太师!”慕舆泥爽朗的声音,打断了慕容评的思忖。“此次乃是国战,大军集结,慢一些没关系,但一定要稳。只要我们不犯错,比拼国力,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希望我大燕将士此战能够戮力同心,一举灭秦!”

慕舆泥的话让慕容评很明显的愣了片刻。“什么时候这个粗糙莽汉,变得如此通透起来了?”

慕舆泥的话,是在提醒慕容评,现在是燕国和秦国双方以消灭对方为目标的战争。这个时候一定不要起内讧,以前争名夺利的一些小心思、小手段,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只有全国上下一心一意,这场战争才有可能顺利的取得胜利。

“如此良机,错过岂不可惜?灭国之功,又怎能假手他人?本王亲率大军在前,陛下和太保坐镇后方筹集粮草,太傅居中转运。我大燕君臣同心同力,此番秦国覆灭已成定局。”

在慕舆泥集结大军的这两天,已经确定下来由太师上庸王慕容评亲率大军西出走滏口陉入关中,太保大司空阳鹜坐镇邺城与范阳王慕容德一起向全国为大军征集粮草,太傅大司徒皇甫真负责把太保阳鹜和慕容德征集的粮草运送到前线的慕容评大军当中。

“希望能如太师所言!”漂亮话慕舆泥也会说,这一年来,他可没少读书,从一开始的请人念给他听,到后来自己能够通读兵书,下得苦功不可谓不多。

“要是太宰再多教自己几天,也许进步会更大!”在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的最后几个月当中,自己虽然和他朝夕相处,但慕舆泥还是觉得遗憾,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向太宰学习。

“可惜再也没有机会了!”这样的感慨,慕舆泥每次读书的时候都会有。

“太师!”慕舆泥的表情突然极其认真起来,“当我的三万兵马现身崤函通道之时,关中必然得到消息,然后调集人马前来阻拦。”

意味深长的看了慕容评一眼,慕舆泥接着说道:“有苻柳苻廋二公相助,我们能坚持很长时!”

看着慕舆泥高大的身影上马远去,慕容评脸上泛起了笑容。“好个慕舆泥啊,也学会了说话转弯抹角了。这‘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你就直接说出来不就行了?”

虽然急匆匆的从邺城出发了,但慕舆泥并没有让手下的士兵日夜兼程的加紧赶路。在他看来,时间绰绰有余,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士兵和马匹过于劳累。

士兵们吃的也不是上面发下来的干粮,而是每天探马早早的出发,让前面经过的城镇关口提前准备好了的热汤热饭。如此悠然从容的出征打仗,别说是此次出征的士兵,就连慕舆泥也是第一次。

上次和太宰太原王慕容恪从洛阳撤军之时,放弃了所有占领的城池和土地,只保留了孟津关这一座黄河南岸的关口,目的就是给将来再次南攻洛阳留下一个渡过黄河的通道。

十几天之后,慕舆泥和他的三万兵马已经踏上了黄河南岸的土地。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阻挠,黄河南岸洛阳的东晋守军依然没有出来阻拦。唯一给慕舆泥大军造成了一些影响的就是黄河里比之去年多了的河水。

驻守洛阳的东晋军队早早就得知了燕国派三万大军再次向洛阳杀来的消息。他们之所以没有出兵阻拦,不是他们不想,实在是有心无力。

此时驻守洛阳的是陈郡谢氏这一代中的领军人物:谢安。

当几个月之前桓温获封大司马、尚书右仆射、都督天下诸州中外诸军事及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锡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是代替皇帝司马丕任命弟弟桓冲接任中领军中统军的职位,从而彻底掌管了都城内外的禁军。也彻底把皇帝和都城建康内文武百官的性命捏在了自己的手中。

王羲之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于病榻之上,给谢安写了最后一封信,之后,也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信中他让谢安以家族的存亡为己任,不争一时之长短。

而在桓温稳定了都城建康之后,派谢安驻守洛阳,任命之时说是为了让他方便寻找谢万的尸首,以全兄弟之情。如此厚意,谢安当然不方便推辞,于是只好走马上任。

桓温虽然任命了谢安驻守洛阳,却没有派给他一兵一卒。

“国事艰难,汝当自为之!”

意思就是,国家现在太困难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谢安能怎么看着办?国家不出钱不出力不出粮。想要把洛阳守住了,这些开销只能是谢家自己出。而作为谢家这一代的领军人物,谢家是绝对不会让谢安出现任何闪失的。谢安需要什么,谢家人都会倾囊相助。

桓温就是要用这个方法,消耗谢家的根基,而谢家明知道桓温的目的,却又没有办法破解。

谢玄跟随谢安来到洛阳寻找谢万的尸体,毕竟他是最后见到谢万的谢家人,他不来不合适。

于是谢安命谢玄招募流民,编册成军,用来驻守洛阳。

洛阳被大燕国太宰太原王慕容恪和平北将军慕舆泥大掠一场才过去几个月,没有被烧成白地都是庆幸。周边百姓能逃走的早就逃走了,招募流民,也只能向整个江南招募。

这么短的时间,招募来的流民加上谢家派来保护谢安的一千子弟兵,勉勉强强都凑不齐三千人。

谢玄带领谢家子弟兵对招募来的流民严格挑选、训练。要不是有谢家充足的粮食和军饷稳定军心,这支刚刚被招募来的流民军,在谢玄严酷的训练下,恐怕早就跑得没有人了。

就在这些新招募的流民还没有被训练成兵的时候,就传来了慕容家的鲜卑燕国又派了三万人马前来进攻洛阳的消息。

现在的洛阳,别说进攻南侵的燕国大军,能够自保都要谢天谢地、求遍满天神佛。

(一百一十六)虚晃一枪

崤函通道,是指从潼关至洛阳这段道路的统称,西起于潼关东止于洛阳。

崤函通道共有三条:第一条,叫南崤道,由洛阳向南,沿崤山和熊耳山中间的洛水河谷,经过汉宜阳关到二乡关转向西北至雁翎关,就到了秦国镇东将军、洛州刺史、魏公苻廋驻守的陕城。再向西就是春秋战国时秦朝的旧函谷关。

第二条,叫北崤道。由洛阳向西,出汉函谷关,沿邙山和崤山中间的谷水向西经过渑池、硖石关,就到了秦国镇东将军、洛州刺史、魏公苻廋驻守的陕城。这条道开通于东汉末年,据说是当时曹操为了西征方便,加上嫌南崤道又险又远,才开通的这条崤道,所以又叫“曹魏古道”。

第三条,是除陆路之外的黄河漕运古道,是陆上崤函通道功能不足时的补充通道,少有人走。

就在谢安、谢玄发动所有洛阳城内的人口,不论男女老少,在洛阳城外深挖了数道壕沟,又引来洛水灌入沟中,帮助防守。又在城下深埋鹿角栅栏,在城头堆满滚木擂石、撑杆箭矢,在女墙边摆放好了整齐的灰瓶,在垛口边堆放好了熔煎金汁的柴薪和大锅……

一副严阵以待,誓与洛阳共存亡的架势。

又安排精壮士兵,每天分为四班,不分白天黑夜的站岗放哨,以防燕军深夜偷袭。

就这样紧紧张张的过了四天,直到第五天,才看到一队队燕军士兵,军容严整的来到了洛阳城下。

其中两千士兵在洛阳的北门摆开阵势,随时准备与从洛阳城内冲出的敌军战斗。

另外的几千士兵则忙着安营扎寨。

在城头观望的谢安和谢玄知道,今天燕军攻城的可能性不大,他们摆开的阵势,只是为了能够放心的扎下营盘。那两千人马是不想让城里的他们冲出去打扰而已。但明天就不好说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就看到燕军营盘当中,浩浩荡荡的开出了一队队整齐的人马。仍然是在洛阳的北门外,摆开了五千人的阵势,看起来随时可能攻城。

之所以还没有发起进攻,是他们的主将骑着战马,在围着洛阳城的城墙寻找可以进攻的突破口。

不知道是谢安、谢玄叔侄二人这几个月把洛阳城的城墙修整的太好了。还是这次前来攻城的燕国主将水平太差了,围着洛阳城跑了好几圈,燕军主将回到大营和手下将官商议进攻的方案。这一商议就是一天,直到日影西斜,也没有商议出来,只好鸣金收兵,回营吃饭。

第三天,仍然是早早的就有燕军出营列阵,摆开一副攻城的架势,但直到太阳落山,也还是没有攻城。

当晚谢安就和谢玄商量,这次燕军的做法有些不正常。接连几天都只是摆开阵势,却不攻城,是不是因为人马太少,不敢攻城啊?

一万人马,进攻洛阳城这样的大城是显得少了点。如果是上次的五万人马,他们恐怕又会堵住洛阳的几个进出的大门,把洛阳死死围住,直到洛阳城断粮断水,城内人人争食、互相残杀,到时候又不战而胜。

那次的恐怖经历给谢玄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这次他打定主意,如果燕军兵多,又用围城死困的方法,他就带着谢家的子弟兵和新招募的流民兵,保护着谢安,拼死冲杀出去。绝对不会再让燕军把他围死困死在城内。

守城最怕闷守,那样最伤士气。一般会在攻城一方阵脚未稳的时候,冲出城去杀上一阵。胜了就能大大的鼓舞城中守军的士气,即便胜不了,只要军心不乱,还可以慢慢的退回城里。

有城头守军的弓箭保护,只要退到弓箭的射程之内,攻城的一方就再难乘胜追击,想要借机会破城,就更是难上加难。

可是当燕军刚刚来到,阵脚未稳的时候,守城的谢安、谢玄自己都怕燕军直接攻城,哪里还敢出城一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