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落难情缘

关灯
护眼
872章 品《维摩诘经》(30)(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一次提醒大家。什么是佛土?就是佛的境界。修净土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呢?《阿弥陀经》告诉我们那里之好,地是金刚钻铺的,光亮而平坦,七宝行树等等。但是你要注意,《阿弥陀经》所讲的种种好,非究竟法,而只是我们人世间认为最好的。佛土真正的美丽,是人世间的观念没有办法理解的,但是佛要向我们介绍那里的好,要怎么说呢?好像有的乡下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黄金,要怎么对他说?只好讲那金子同橘子皮一样,这样他就以为知道了,他的理解金子是橘子皮。所以佛用我们世间法来介绍,讲金银琉璃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究竟是中国式的还是西洋式的?不知道啊!

佛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那是一切佛菩萨的共业所造。我们这个世界,是我们众生共业所生。共业别业的问题这里不讲了,到别的课程再说。譬如我们说五方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东方再过去,还有阿閦佛,多得很。关于这方面,你要看大藏经里的一部《千佛名经》,讲得很清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如何介绍阿弥陀佛佛土,就要研究《法华经》《大宝积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我常对人说笑话,我说你们念阿弥陀佛那么诚心,真是好没良心啊!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结果你每次念阿弥陀佛都不先念释迦牟尼佛,真是新人入洞房,媒人爬过墙。

……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介绍了很多佛徒,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大乘菩萨戒第一条,就是不自赞毁他,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何,就答,他,我没有意见!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不说人家坏话,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

佛土各个不同,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佛土的境界就不同。这个原则把握住了,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

或有清净佛土,寂静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有的佛土清净,寂寞无言,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能受得了吗?恐怕很难。

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要找听众。乃至没人可讲了,心里面还在讲,念头不能止。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你反而会害怕的,要能够享受清净,享受寂寞,才可以学佛。

我有个道友,年纪很大了,学问很好,学佛也几十年了,他用功也很有心得,在外面名气也很大,去年他来看我,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那边只有一个人,人家要他住下来,他不肯。

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自己实在受不了,所以不肯住下去。

我听了就说,那个人实在了不起。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

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

“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

“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

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佛境界。

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过去的人考功名做文章,看了题目,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把题目破掉了,也叫破题。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威仪就是态度,生活的行为,归纳起来有行、住、坐、卧四大威仪。

有很多人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或者是畏畏缩缩的,哪还有威仪?

进止就是进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学做人做事。

过去的建筑,一进人家客厅,哪是主位,哪是客位,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哪是客位。

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那个是尊位。

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我就说让他先进去,他死也不肯。

还有人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置,你有什么办法!

讲这些不是空话,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这都是佛事。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这里施不是布施,是表达出来的,为是行为。

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

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

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

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换个姿态不能定,那也就不叫定了。

真的定是无处不定,所以,诸所施为,无非佛事。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行不惹慈,无烦恼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