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寒门之士[科举]

关灯
护眼
第271章 271 番外七(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番外七

镇江府上下近日都在商量一件要事, 此事最开始只是自官场上传出,没过多久,民间传闻也渐渐多了起来。

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柳贺已向天子请退, 上了足足八十封疏,天子终于允他告老还乡了。

告老……其实柳贺倒也算不上十分老。

他三十岁当的阁臣, 之后当了十年次辅, 又任了八年首辅,至今不过五十岁而已。

别的不说, 即便在此时的内阁,他也不是年岁最大的一位。

申时行去首辅之职归乡后,朝臣们原本以为柳贺要在首辅任上干到年老, 可谁知柳贺干首辅的时日还不如申时行长。

在他任阁臣期间,万历年三大征皆以胜告终, 且因明军勇武, 朝廷所付的代价并不算大,又“借”了倭国银矿, 反而收获颇丰。

开海之事堪称万历十年以后的最大事, 此事令朝廷获得了丰富的收入, 促进了整个大明朝商贸的繁荣, 百姓的生活的确一日比一日富足了起来。

在这期间, 因生活富足产生的爱攀比、奢靡之风,柳贺作为文坛领袖积极加以纠正,他纠士风, 纠文风,为朝廷选了一批出众的官员。

他仍延续了张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对两法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

除此之外, 因商贸导致了大明作物种类、数目均有所增加, 大明百姓也开始见多识广……

换而言之,柳贺的故事妇孺皆知,尤其在这镇江府城内,柳家老宅读书人来此必要拜会,柳贺中状元的故事也被排成了一出出戏,文人们常年听不够。

柳贺并不算十分年老,他的故事镇江城中不少人仍然记得。

“当年柳阁老就是在丁氏族学读书,才一步步中了秀才,举人,最后到京里中了状元的。”

“柳阁老家中穷,他二叔也不是实诚人,才叫他娘和他那般辛苦。”

“大明朝二百多年,咱们镇江府也只出了一个柳阁老,不过他一个就能顶人家好几个。”

柳贺既然要返乡,镇江府上下自是十分重视。

柳贺为人低调,但对家乡来的官员却十分亲和,当年张四维任首辅时曾为家乡百姓免去赋税,柳贺倒未如张四维那般,可家乡的官员、百姓若遇上难解之事,他也从未拒绝过帮忙。

“阁老家的宅院仍是清风桥那一座吗?”镇江知府道,“太过逼仄了。”

“东翁,阁老在京中的宅院也不宽大。”师爷劝道,“阁老自进了京,咱们镇江府便有无数士绅要给他送宅子,阁老一概未收,便是东翁要送他新居,阁老也未必会高兴。”

镇江知府觉得此言有道理,便派人到柳贺府上,将他家中里外都布置一新。

这是柳贺当年成亲时买的宅子,到今日已有三十多年,入阁之前柳贺倒还回乡住过几回,当了阁臣之后,阁中事务根本离不开他,他二十年里只回家过一趟。

就这一趟假,天子也不肯批。

柳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工作狂,他最多算是责任心比较强,自己办的事情就要一丝不苟去完成,毕竟权势越大,责任越大,当了阁臣之后,他能影响到的就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柳贺不愿辜负百姓的嘱托。

张居正过世后,张党一派的官员希望他挑起大梁,柳贺也不愿张居正改革的成果被浪费,便在内阁中苦苦干活。

也不过是一转眼,他便从青年迈入了老年。

他二十一岁进京赴考,人生中的大半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因而到了该卸职的时候,柳贺就迫不及待要跑路了。

柳贺第一回上疏的时候,天子并未放在心上。

大明首辅上疏要退的太多了,就是天子亲政后,已经历了张居正、张四维和申时行三人的上疏。

这几人中,柳贺年岁最轻,实在没有到归乡的时候。

况柳贺以年老乞休,天子看看阁臣中的王家屏、沈鲤和于慎行,再看看赵志皋和张位。

年老乞什么?

阁臣之中年岁最轻的于慎行,也要比柳贺大上几岁。

柳贺一边走路带风,一边办事雷厉风行,然后告诉天子,他年纪大了,干不动了。

天子:“……”

他和柳贺相处这么多年,心中清楚柳贺并非那等权欲旺盛的官员,只看柳贺对待儿女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他似乎没有心思将柳家培养成一个大家族,子女也是放养居多,柳贺长子柳知与天子交情不错,因为他常去海外,便对天子讲了许多他在海外的见闻,还给天子带了不少海外的物产。

天子深深怀疑,柳贺此时辞任,也是想和柳知一道出海,以他对柳贺的了解,这事柳贺未必办不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