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岐山雨行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二章 山外人怎知山内事(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一群大雁入云,又出云,复而入云,再出云。出了中州,往西便是岭南,之所以王朝命名为岭南道,是因为此道朝北有着王朝最大的一片山脉群——雁荡岭,也称为雁荡山系,它横亘于北疆与岭南之中,分隔二道辖地。

雁荡岭面积之广,几乎有着半道地界大小,宽度与南明中州最窄处相似,但长度竟达到了南明王朝七道中最为狭长的江南道的两倍,内有山脉湖泊无数。因为地形复杂,大型城池难以修建,所以只有岭南北疆二道的少量居民建起小镇村落生活在雁荡岭的边缘地带。

传闻中剑修云集的紫云山,便傲立在这片广袤山岭之中。

紫云山之内并无那高耸入云的剑峰,也与剑南镜州天云湖的天辽水阔不同,这里除去少数几座未及云端的高峰之外,大都是由石崖、山涧和那根根如利剑一般的参天大树组成的险峻山地。

紫云山上常年有流云薄雾缭绕,每到日光照耀,便会映出道道赤红、绽紫的光霞,在天空与这山岭之间盘桓流转,惹人流连。

在紫云山脉中,有一处茫茫剑山,称作无妄峰,上面插满了万千把剑。

今日是程乾八年九月二十六,自黄昏起,剑山之上,剑鸣四起,响彻山林。

……

南明王朝江北道楚虞山脉,莽莽大山之中有一片常年没有猎户出没的区域,如今的道教正统——镜元观,便坐落在这里的一座高耸青山上。

镜元观几乎所有的殿宇都建在镜元山山腰之上不远处的起云台上,再往上便因山势陡峭,不便兴建大型建筑了。

此时,一名身穿黑色绸服,白发白须的老者踏出了镜元观主殿的后门,朝着山顶方向行去,正是南明左相云宣义。

约莫半个时辰过去了,云宣义顺着青石山道缓缓向上走着,两侧尽是深至墨色的粗竹,根根笔挺高耸,本就不算如何宽的山道被掩映得有些昏暗。

稍有些累的他也不心急,就这么伴着竹林的沙沙声向着山上行去。如今已入了秋,山上的风穿过竹叶吹拂着,略有一丝凉意。

又走了好大一会儿,山道依然看不到头。

“哎?这是去哪里的?”

此时,青石山道的左侧出现了一个两三人宽的竹林缺口,是一条由颜色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歪歪斜斜地向着道路左侧的竹林深处蜿蜒而入。

云宣义愣了愣,心想:“不是告诉我说去往青云顶观景的这条路没有岔路吗,这群道士犯迷糊了?”

站在小径入口处犹豫了一会儿,云宣义还是背着手慢慢地转身走进去了,心里想着反正这些天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索性到处逛逛。

本要与云宣义同行的尚书令连敬言,也因那天云谷之事被陛下留在了京城商议,此行抱着试试看的心思,来镜元观问那元龟由来的云宣义毫无收获,只能趁着明日返程回京之前,上那镜元山巅的青云顶观一观景。

小径沿着山腰斜斜地向下延伸着,云宣义踏着密布的鹅卵石复行了有一刻时辰,视野中出现了一道庭院的石拱门,通体灰白,上书“万物极一”四字,字体飞扬不羁。

他缓缓穿过石拱门,目光所及的景象已经不再相同。地面上不再是鹅卵石,而是成了遍洒青苔的石板路,道路的左侧依然是墨绿色的粗竹林,而右侧却生长了大片大片的枫树,此刻已经叶片全红。青石道路两侧,一侧极绿,一侧极红,看起来异常怪异扎眼。

此刻林中的风也停了,格外的安静,云宣义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渐渐地消散了原本的疲乏。

走了一会儿,云宣义面前青石板路的尽头出现了一座旧楼,旧楼仅有两层四五丈之高,通体呈现已经深得发黑的木色,楼体之上也处处可以看见木头干瘪开裂的纹路,楼顶铺就的瓦片也显得十分凌乱。

可这座木楼在云宣义的眼中,莫名的干净。

云宣义缓缓走近,这才发现木楼前有一处灰白石桌椅,此时正坐着一人,抬着杯子小口喝着茶。

此人看起来二十余岁,一副剑眉星目的俊朗青年模样,却身穿深紫道袍,道袍之上绣有日月星辰、仙鹤麒麟。

云宣义微微皱眉,觉得莫名其妙,如此年轻却此种尊崇穿着,实在是猜不透这人是何由来,为何观里的人从未提起过。

此时,紫袍青年放下手中茶杯,侧过头来微微一笑,轻声开口问道:“云大人?”嗓音微哑。

云宣义压下心中疑惑,仍是双手执礼,回道:“正是,请问阁下是?”

“我没有道号,镜元观十代弟子,封拙。”紫袍青年淡淡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