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后明余晖

关灯
护眼
第三二章 釜底抽薪;一个倒霉蛋的回家路(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考虑到国力差异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力限制,大明全心全意北上的话,沙俄没有任何可能保住西伯利亚。

而随着萨哈、楚科奇、堪察加地区被剥离出来扶持为附庸国,当地的金矿、铅矿、煤矿也会顺理成章的被把握在手。

朱泠婧话锋一转,改口问道:“兵部准备公布多少战果?”

“击毁二十架轰炸机、击伤五架;击毁八架驱逐机、击伤三架;己方一架受伤,两架耗尽燃油弃机,无人伤亡。”

跳伞之后生死未卜,那自然不能算作生或死咯。

“好。”

对外界报捷时夸大战果来鼓舞人心是世界各国都惯用的操作,当然了,小夸怡情、大夸误国。

毕竟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歼敌数字的统计颇为有趣,众所周知在古时候是以斩首级数为硬性标准。

可实战中情况复杂,没有闲工夫逐一砍脑袋,而且敌人也会拼命抢回同袍的尸首,所以许多时候歼敌数百只有几十个首级。

而这也增大了首级的珍贵程度,保卫顺天时更是价值非凡——「敢勇当先,生获贼一名或斩首一级,军民官总小旗甲军人升一级。」

而到了近现代,这种传统的记功方式很快就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歼敌数字的统计也变得越发值得玩味起来。

比如说一支步兵分队攻占敌方阵地后发现有5具尸体,但其中有一具士兵尸体无法确认究竟是谁杀的——张三指着说是他击毙的、李四则说明明是他击毙的。

这种情况下为了照顾士气、避免内讧,带队的军官往往会直接记为2个战果,于是他上报本单位歼灭敌军6人。

但如果这具有争议的尸体是军官而非士兵,那么是不会这么随意的,而是记为张三和李四俩人合作击毙。

又比如说一支迫击炮分队发现敌军队伍正在移动,于是开火将之大部歼灭。不过因为相隔太远无法去现场清点,所以上报时无法确定歼敌数量。

迫击炮分队:「早分,职部于高地发现小股敌人活动,遂立刻实施效力射,将之大部歼灭。」

指挥部:「敌军总数多少?毙伤多少?」

迫击炮分队:「相距过远无法清点,但目测原本约有三十余人,且见轻机枪三挺与小炮筒一支。」

指挥部:「那只能按惯例判断战果了。三挺轻机枪和一支小炮筒?三十多人?小炮筒应该是50㎜超轻型迫击炮,所以这估摸着是个步兵排。那瞅一眼编制表,就算你们干掉了二十七人吧。」

查阅敌军编制表,一个步兵排共有三十九人,他们被大部歼灭,那么就是≈26,因此上报歼敌数字二十七人。;} ){}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