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辞职后的乡村悠闲生活

关灯
护眼
第四十九章 建食品厂的构想(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现在村公路确实是方便,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村公路边。

就算没在公路边的,也会有一条土路通往地坝。

徐风扬跟着大伯送鱼还是挺快的。

大伯手里有一本登记册,关于每家每户的记录都是按照公路线来的。

能做到这一点,证明此前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徐风扬和大伯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就把第1生产大队给跑完了。

第1生产大队记录在册的有224户,但是家里长期住人的只有56户,再加上现在已经回来准备过年的,一共只有107户。

因为大伯昨天已经发了通知,再加上多年的传统,各家各户有人的都已经留人在家了。

或者有人今天去走亲戚没在家,也给邻居打了招呼的,帮忙把鱼留着。

一般来讲,每家分鱼大概有五斤左右,有少许出入。但是分到鱼也不会计较什么,反正就是图个年年有余而已。

有些家里多点,有些家里少点,都很正常。

有大伯把控节奏,两大箱鱼都送完了。

大伯在给每家每户送完鱼以后都会在登记册上记录较大的变动。

比如哪家后辈在外地生了孩子啊,哪家人有亲人在外面去世了呀,都要备注下来。

完事以后,大伯拿着登记册看看。

“这些年常住在徐家村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看嘛,整个第1生产大队,就只有122个人,其他几个生产队也差不多,算下来整个村平时就只有700人左右。想想以前,我们整个徐家村可是有将近两千户,常住人口可是有近万人。”

大伯看到这些数据心头不是滋味。

“不过算上走出去的人,我们徐家村的队伍还是挺庞大的。”徐风扬安慰道。

“那倒是哟,根据这个粗略统计,去年出生的人比去世的人要多些。”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人口越来越朝着大城市聚集,乡村里面的人越来越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徐风扬无奈说到。

“但是我们也要守住根啊,等到我们这些老的全都死完了,难道徐家村就要拱手让给别人吗?”

“那不会,我不就是例子吗?再说了,现在外面就业压力大,国家也在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就业,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的。”

“希望如此吧。”

村里前前后后几个送鱼队伍把鱼分给各家各户村民,捕捞上来的鱼还剩有千多斤。

在大伯和村支书徐崇刚共同监督下,徐风扬和徐兴业两兄弟又开车去送了一趟,把多出来的鱼送给村里的五保户和低保户以及建卡贫困户。

这可把徐风扬累得够呛,期间他还去镇里加了半箱油,也没见大伯拿个说法。

不过自家大哥同样在义务劳动,也没说什么闲话,他也只好认了,就当是为村里做好人好事吧。

晚上,大伯回村办公室把徐家村的基本资料都传到他微信里,让他好好看看。

今天统计的一些数据也照下来一并传给他了。

徐家村的行政规划面积是27.4平方千米,换算成亩的话大约是亩。

行政规划面积不等于实际面积。

因为徐家村多山多丘陵,徐风扬估计实际面积应该在亩往上。

可是正是因为徐家村山林地居多,占了大半,约有亩都是山林地,目前耕地面积还不足一万亩。

徐风扬还有印象,村集体最后一次分土地大概是在二十年前吧,那时候人均是一亩四分地。

至于后来这二十年为何不分地了,是因为村民对耕地的需求越来越少。

根本不需要再次划分土地。

现在漫山遍野都是半荒废的耕地,要想免费借点地来种庄稼简直是轻松加愉快。

前些年村里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许多去城里的人都把耕地变成林地,导致原有耕地减少很多。

还好后来国家出台基本农田耕地保护政策,才遏制住了退耕还林大风潮。

目前徐家村耕地面积不足一万亩,而长期使用的耕地面积更少,大约只有四分之一。

不过徐风扬估计了一下,实际耕地面积应该不止一万亩,毕竟有很多自留地没计算在内,还有不少林地被附近居住的村民就近利用起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