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唐龙之大唐一品王

关灯
护眼
第70章 人离虎威余(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好在自家老爷对她们,都是一视同仁,对她们都宠爱又加。自己四人还能陪着老爷风花雪月,那三位妹妹可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这么一想,她们四个倒是高兴了不少。

李楠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不过还是很认真的对着西北的方向,对那位天可汗陛下,行之军礼,预祝他身体健康,吃嘛嘛香。笑口常开,少被人怼!

百骑司回去复命,李楠他们吃饱喝足后,再次登上运输直升机。

既然李二让他代天子巡查,那么就去这附近的城池转转。一来看看大唐其他地方的民生,一来顺便巡查巡查。

无聊了打打土绅贪官,把李二的卖好任务完了,有时间了,就帮帮可怜的大唐难民,顺便感受一下,被人敬仰和歌颂的爽感。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

东汉中叶,张道陵偕弟子到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传说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龙虎山现在还有炼丹岩、濯鼎池等遗址,还曾在壁鲁洞发现《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等法术之书。

张道陵在龙虎山前后达30余年,从事过炼丹创道、编写道书、广招弟子和以符水为人治病,等大量活动,四方从学者达千余人。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

而初唐年间,因为动荡,龙虎山真的不算什么,虽然没有后世的那种旅游景点的脏乱差问题,但是说起来真的就是荒山荒坡虽锦绣,庐门绿水是个球!到处充斥着荒凉的气息。

而唐代以前,龙虎山的道观与佛寺相比,简直更是少得可怜,只有晋代张盛建的祖祠和传篆草堂,以及乡人建的许真君祠,算不得正式道观。

直到唐代后期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才将传篆草堂改名为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有正式道观的开始。直到唐末五代时期,一个偶然的因素,致使龙虎山的天师道获得一个转机。

南唐国中主李璟为齐王时,曾经梦见坠入深井中,被一位碧眼长髯的道士救出,占ト者说这位道士就是汉天师张道陵。

李璟继位后,于是崇奉天师道,派使者到龙虎山将张氏祖祠改建为张天师庙,并赐若干水田为庙产。

翰林学士陈乔于保大八年(公元950年)还为其撰文勒碑。这是官方支持龙虎山道教的开始。

时过仅三年,一位名叫刘英的乡老,在鬼谷山发现有文字古奥难辨的碑文和奇形石刻,他认为是古代仙人的遗迹,煞有其事地赶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向南唐朝廷报告。

李璟对此尤加以重视,精选道士来山住持,并由皇族捐款修建了凝真观,祭祀鬼谷先生。这两次意外的恩赉,使张氏天师醒悟了争取官方扶持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地扩大天师道的影响。

第二十一代宗师张秉一,“尝积谷累千金,时遇凶年,尽市谷以救施贫乏”。第二十二代张善,“遍游名山大川历二十余年始还山”。第二十三代张季文,“广传符箓,乃铸铁环券继之,到宋初铁券箓尤盛行”。

铁环券是用金属铸成的符图,状如大铜钱。天师道信徒佩带它自信可以驱邪避凶。张季文首创这种“铁券箓”授行民间,方便了流传。经过这三代天师的努力,天师道的社会影响才得到扩大,声望大为提高。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而现在的话,这里真的一点香火都没有,关键是没人啊!谁有病会来这里看寂寞?除了李楠,谁知道这里以后才是世间的青山绿水繁华地,金山银山钱如雨?

于是玩了个寂寞,看了个破败,他们再次启程。至于第一站,就是江南道的鹰潭,也叫鹰潭坊!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