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中华之工匠

关灯
护眼
八十二、王下黎寨情(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看到这品种繁多的黎锦,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大开了眼界。它不似五彩斑斓的苏州丝绸,只是以蓝白相交的印染为主,品种也较为单一,多为妇女统裙、上衣、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上图案也很有特点,多以身边常见的动物飞禽类为主,有马、鹿、斑鸠、青蛙、孔雀等,也有植物类的如竹、稻、花卉,自然形态的河水、白云、星辰和几何图形等。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仙枝看着有些爱不释手,但一想还要再走很多山路,带着东西也不方便,就放下了手中的头巾。这时紫霖猜到了仙枝心思,就劝说道:“这些黎锦确实很别致,这一路行来在别处也都没有见过,我们这一离开也不再回来,这又不是什么笨重难以携带的东西,如果错过了也很遗憾。”仙枝听了紫霖的话,心里也确实喜欢,就选了九块有婚礼图、丰收欢乐图、吉祥平安图的头巾买了下来。头巾图案中所描绘的是黎族婚嫁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其中有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整个画布场面开阔,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黄师木看到这品种繁多、工精艺巧的“黎锦”、“黎饰”,高兴的说:“这黎家妇女的纺织工艺真不逊于江南的丝绸。”这时,过山龙说道:“就是江南的松江、苏杭一带的棉纺织技术也是当年的黄道婆从这里学去的。”过山龙说的这些事,除了仙枝知晓外,其他人包括黄师木也都不清楚这段历史。见仙枝一副从容的样子,众人一脸愕然,都不清楚这些事。看大家有些将信将疑,仙枝为让大家都知道这一历史,并了解黎族先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就鼓励过山龙说:“请山龙大哥给我们大家讲解这段历史。”仙枝热情的劝说,激起了过山龙作为本土人士的自豪感,这段历史他不仅一次的听黎家山寨人讲过,所以记得也扎实。

南宋末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黄道婆,自幼家境贫困,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百般虐待和毒打。一次黄道婆被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她半夜悄悄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融合黎、汉两族纺织技术的长处。她在黎族地区生活了近三十年,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于是她在元朝元贞年间从崖州又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乌泥泾。当时植棉业虽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黄道婆找来木工师博把要求向他讲解清楚,并画了草图,她和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且操作比以往更省力。因为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于是首先在淞江一带流传开来,并推广到全国各地。

过山龙将这一历史故事讲完后,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看这里的建筑技术虽不如大陆,可纺织技术却是早于江南和中原一带。不仅由衷的对黎家妇女的勤劳智慧多了一层敬意。我们介绍一下,仙枝这几块头巾带回江南后分别送给了贞慧、紫清、二位嫂子和小玉和秦问霞六人,到京城后又送给了婆婆、沐清和娇儿,自己一块也没留。

山寨不大,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长不足三十丈,一眼能望见尽头。几个人找了个茶桌坐下,喝着茶水,简单吃了些竹筒米饭。过山龙想起晚上还要去檀公处赴宴,征求了黄师木意见:“黄大人,我们走了多半天,人也有些疲倦,是不是要回去休息下;晚上峒主檀公要宴请我们,您看怎么安排好。”黄师木说:“好,咱先回去休息下,晚饭还是要去吃的,不去失礼。”

众人回到住处,过山龙去给马又添加些草料。大家洗漱后都各自回屋休息。黄师木将自己在祠堂时的想法及打算和仙枝商量,想拿出些银两来支援檀公建祠堂围墙,主要是为了保护这片千年不遇的黄花梨母树林。自上岛后,这一路上的亲眼所见,让仙枝也明白了如今岛上黄花梨的存量已经不多,自然生长的单纯林更是罕见。听过山龙听说,岛上有规模的黄花梨单纯林也仅存几处。她作为一名医生,经常到山林采集草药,知道药材生长的习性,由此联想到保护母树林对恢复黄花梨生长的重要性。至于最终是否会如人所愿,这些努力到底能产生多大影响,这已经不重要了。

正是: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