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孝与不孝生死绕

关灯
护眼
庞会报仇虚实辩(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但在被公认三国正史的《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却只字未提此事。南朝文人裴松之在加注《三国志》关羽传时,也仅是"引用"《蜀记》说法,而非"批注"。

        如此看来,庞会复仇一说,极有可能是王隐无中生有。支持这一分析的理论依据,共有五点:

        一是陈寿是个离三国历史最近、且著书立史讲究严谨之人。假如庞会做了灭门一事,便是大事!既是大事,陈寿为何不将此事记录在案?而且当时"尊曹贬刘"的倾向十分普遍,陈寿照理应该大书特书此事,以彰庞会"力报父仇"的忠义精神!再有一个疑点是,关羽后裔既被尽害,那么首先遭戮者,当推关羽之孙,亦即关兴庶子关彝,但《三国志》关羽传中,却有关彝活着的记载,这显然与"满门抄斩"一说不符。

        二是王隐的《蜀记》多有粗糙之笔,这也就是裴松之对王隐所著《蜀记》,多以翔实史料予以推翻的原因。王隐之所以"粗糙",源因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尊曹贬刘"者。王隐认为:曹魏及晋朝受命于天,晋武帝司马炎更是上天所赐的合法皇帝。惟因如此,他为笔下的曹魏君臣,个个叫好,而对蜀汉君臣,则个个喷差。这就导致《蜀记》一书,难被列入正而八经史书的原因。

        三是裴松之为何没有直接质疑庞会灭门一案的真假?大家知道,裴松之在学术上的严谨,超过陈寿。他所作的注引,无不有理有据。如果找不到强有力的佐证,他宁愿不加质疑或引而不评,绝不批注模棱两可之句。虽然他在《三国志》关羽传末,引叙了《蜀记》的记载,但这纯属"引用",而非批注!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找不到有力证据的裴松之,故意采取"引用"不“批注"之招,以促后人自去考量。

        四是曹魏伐蜀时,钟会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期间邓艾领精兵偷渡阴平小道成功,之后又有诸多蜀、魏后期将领,逐一登台亮相。以庞会作战之勇之猛的性情,名声一定不会差逊,但为何只有《钟会传》中有其记载,其他史志没有半点提及?这是否说明《钟会传》中放入庞会其人,是在暗讽钟会的"犯上作乱",显属不忠行为?有人据此推测:庞会未曾参与伐蜀之战。

        五是与当时的安抚政策不符。三国时期,一方掠下敌方城池,为稳局势,常出安抚人心之策,以防产生新的动乱。邓艾进入成都后,即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汉君臣。庞会此时若做尽杀关氏一族之事,以关羽在蜀汉民间的威望,岂会无人出面抗议?

        庞会卒期,也同灭门事件一样,无有详细记载。也是怪了,古代的记史者,怎么能对一个忠义之将,如此随便呢?

        还是有请各位读者,自去思量吧!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