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孝与不孝生死绕

关灯
护眼
乌桓之战定北方(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就在这时,张辽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极力劝说曹操,必须趁着乌桓军队阵势尚末整齐之际,即予冲击。曹操十分欣赏张辽的雄壮斗志,立马采纳。《魏史》载:"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翻译成时下白话文,就是"曹操鼓励了这一做法,并将自己所持之麾,授予张辽。"

        所谓"麾",类似时下战旗。《淮南子主术训》中有"军之持麾者,妄指则乱矣"一语。"持麾"的作用关键在于"指",即指向哪里,就冲哪里。《魏武军令》说得更是具体:"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也就是说,曹操将"麾"交于张辽,等于将自己的指挥权交给了张辽。

        张辽原为吕布属下,吕布败后,转为曹操部将。受到曹操如此信任,张辽感动非凡,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报答之情,带着曹军冲向敌阵。

        乌桓首领蹋顿以为,眼前这点曹军人马,绝对不敢与己出战,因此神态自若地与袁尚、袁熙等有说有笑。主帅如此轻松,乌桓将士自然散漫,及至发现曹军那么点人,似蛟龙出海般、猛虎下山般、厉鬼索魂般奔来,先是傻呆,接着惊慌,继而是乱,一乱则百乱,百乱致千乱,千乱就不可收拾了。而曹军则勇气倍增,到处可见以一逐十、甚至以一逐百的曹军将士在拼命厮杀!

        这一战,不仅迅速冲溃了乌桓整个军阵,而且非常幸运地率先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首领被斩,乌桓军群龙无首,斗志尽失,之后涉降者多达20万之众。袁尚、袁熙弟兄俩,则又重复当年败走邺城的做法,带着几千亲兵,投奔辽东的公孙康去了。

        乌桓之战,不仅成就了张辽的威名,而且为曹操之后实施的"南攻西征"战路,解除了后顾之忧。不过,由于长途奔袭、舟车劳顿,曹操所器重的谋士郭嘉,死于归途中。而袁尚、袁熙,则被惧曹的公孙康斩了,割下首级献于曹操。

        通过乌桓战役,曹操获得了幽州、并州各郡等地盘,同时得到了乌桓一万余名骑兵,军事实力大增。但奇怪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乌桓族竟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有历史学家认为,乌桓族的消亡,可能与曹操的高压政策有关。乌桓战败后,一部分遗民生活在原处,逐浙被汉族同化,时下的郝、刘、张、王、鲁等姓氏者,多有乌桓血统;另一部分随着鲜卑的强大,而与鲜卑融合,最终随着鲜卑的汉化而汉化。

        一场战役,竟然湮没一个民族,足见此战的残酷性。难道罗贯中轻描此场战役的目的,是在回避这点吗?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