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春秋到清朝

关灯
护眼
大中之治(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主要影响

“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使得大唐国势复振。

评价

因此,对于宣宗在位前期,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

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唐鉴》

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旧唐书》宣宗本纪

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1]

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册府元龟》

由于宣宗在位时的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将唐宣宗比作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一样的明君。

过失

但是,大中十一年之后,宣宗开始疏于政事,沉溺于长生术,“颇好神仙”。

宦官权势又呈复兴之势,甚至还从东南财赋之地攫取大量的经济特权。

大中十二年以来,南方军乱不断,容管、岭南、湖南、江西、宣歙、武宁等藩镇相继爆发军士逐帅事件。大中十三年,武宁(徐州)节度使康季荣因不恤士卒,被士卒所逐。

大中十三年,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更在浙东爆发,当时距唐懿宗继位还不到半年。

很大的原因是宣宗纵容地方大员贪污腐败,例如荆南节度使杨汉公大中中期以贪鄙而征入朝廷,宣宗授其同州刺史。各地藩镇竞相仿效,纷纷向宦官行贿,终于导致兵变发生。

《新唐书》说,“唐亡,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

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论“小说载宣宗之政,琅琅乎其言之,皆治象也,温公亟取之登之于策,若有余美焉。自知治者观之,则皆亡国之符也。”其评价与《资治通鉴》的大力歌颂,简直有天壤之别。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