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河朔儿女

关灯
护眼
第一百零九章 劝生励徒(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倪若水身体力行,经常到所属各县了解捕蝗情况,赏勤罚懒,与老百姓一道战斗灾区前线,广挖沟壑,点燃篝火,使得汴州捕杀蝗虫十四万担,还有杀死以后投入到汴渠顺流而下的蝗虫也是不计其数,并没有统计在内。由于倪若水领导有方,汴州地区蝗灾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倪若水和战友们笑了,老百姓们欢呼雀跃起来。因汴州处置得力,成绩显着,成了当时全国灭蝗的典范。

唐朝初年,民间私立学校在汴州寥寥无几,不成气候。倪若水任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后,下车伊始,便看到偌大汴州竟没有像样的启蒙教育,对于学习文化知识的私塾也是不成气候,办学规模小,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一些站在私塾墙头外面偷听课的贫家孩子,进私塾就仿佛进天堂一样,只能远听,而不敢进去。倪若水看此情景,感触颇深。就在开封推行民间私立学校,并聘请有资历的老先生担任授课。倪若水就要求学生们穿着要得体,手脚要干干净净。头上学前,学生家长还要手托方盘,盘里有一壶酒,两碟或几碟酒菜,有荤的素的,大人在前面托着方盘,孩子在后面跟着,穿着干净,脸上手上也是干干净净。开封就有一个学生,大人愿意让孩子上学,可孩子在学校里面瞎捣乱,老师就用戒尺打这名学生的手掌,一番惩罚下来,该学生手已肿胀起来,学生家长尊重先生的惩罚,这个学生回到家里,还要受到家里大人的训斥。有岁数大好几岁的学生,羞于上学,又想上学。这怎么办呢?这上学,可不是如意馆,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入学前还得要进行考试。汴州一个孩子十一岁时,“从学里中,羞于群儿为伍”,听说汴州刺史倪若水聚徒办学,便前往求学。倪若水对他说:“汝方为诵数之学,未可从吾游。当群省题一诗,中选乃置汝。”这个求学少年并不感到为难,遂作诗一首,没想到,人家所做之诗,居然名列前茅,从此以后,这名学生名声大噪。

当时,在汴州民间办学有两种层次。一是,先在离家不远的启蒙学校学习,考试合格后,便来到到稍远一些的学校学习诗文等高一级的文化课。倪若水在开封聘请一位鸿儒先生,曾举办一场“论语”课,听课的学生们专心致志,济济一堂。这次讲课收费,可这些学生喜欢听,被这位博学的先生给吸引住了。

倪若水忙完公务,便抽空去私塾给学生们上课,为扩大办学规模,倪若水劝生励徒,家贫而好学者,倪若水自掏腰包。倪若水治汴期间,文化启蒙和文化教育,在汴州蔚然成风。

有一个纨绔子弟名叫震英,这学生挺用功,就是背诵不过子曰诗云。一日,教学的先生让震英背诵,震英畏畏缩缩站起来,也不看先生,低着头,嘟囔着,邻座的同学也听不出念得是啥,先生支绷着耳朵,愣是没听出个子丑寅卯来。先生心里火苗顿生,让震英伸出手来,然后先生拿起戒尺狠狠地打向震英的手心,疼得震英龇牙咧嘴。看来,老先生真是火了。接着老先生对震英耳提面命起来,给震英编出了顺口溜,好让震英记住:张震英,调皮精,一着念书,哼哼哼,念一句,嗡嗡嗡,憋的脸,彤又红。

倪若水获悉后,便把那位教学老先生找来,严厉批评道:“子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像你这样教学,损害学生自尊心,那怎么能教好?”这位先生反省自己确实做的过分了,从此以后,这位老先生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教出来的学生人才颇多,就连震英,后来从戎,成为了一名战将。

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宰相卢怀慎病入膏肓,自知大限已到。临终前,卢怀慎向唐玄宗推荐了广州都督宋璟,尚书左丞源乾曜等良臣,可替代他的宰相职位。

卢怀慎一生推崇佛教,光明磊落,遇事办事总是谦让推后,因此,被世人称为“伴食宰相”。可卢怀慎勤俭节约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身为宰相,却不经营资产,经常把俸禄送给亲朋好友,这也让老婆免不了清贫,其所居住的园宅也是很简陋,甚至不蔽风雨。卢怀慎儒雅清廉,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奢侈豪华之风气,可谓时代楷模。当时有很多人向他学习拿他当榜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姚崇为政精明干练。有一次,姚崇家里出了事情,便向唐玄宗请假十天,等他回来后,就将堆积如山的政务很快处理完毕,心里很是得意。一天,他问中书舍人齐澣:“我这个宰相,在历史上可与谁匹配?”齐澣刚想张口,姚崇紧接着一句问道:“我跟管仲晏婴两位宰相比,差不多吧?”齐澣回答道:“你说的俩宰相虽然不能对后世施行他们的政治主张,可在当时很实用,很受欢迎,至于您所施行的政治,则随时随地可以变化,单从这一点来说,您就比不上人家。”姚崇心有不甘地问道:“那我到底怎么样呢?”齐澣回答道:“姚大人足可谓救时宰相。”姚崇一听,高兴不已,拍手叫好道:“救时宰相,岂易得乎!”意思是,我能有“救时宰相”这个称谓,也是不容易的。

不久,姚崇得了病,他染上了疟疾,在京城大宁坊罔极寺养病。唐玄宗经常派人去看望姚崇,时任宰相源乾曜提议,让姚崇在中书省四方馆宰臣议事的地方养病,并使家里人到里面照管,唐玄宗依允。姚崇推辞道:“四方馆内有簙书,病人住在那里不合适。”唐玄宗说道:“设置四方馆,就是为了让官员议事,让卿住在那里,是为了国家社稷。朕恨不得让卿搬到禁中来住,别再推辞了。”从此以后,每当有国家大事,唐玄宗依旧征求姚崇的建议。

姚崇为政很有一套,但他对自己的孩子管教不严,有点放纵。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是光禄少卿姚彝,二儿子是宗正少卿姚异,三儿子是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姚弈。除姚弈性情温厚,处事严谨外,其他两个儿子交友广泛,贪污受贿,都是声色犬马之徒,已经引起了公愤。这两个儿子仰仗老爷子是当朝宰相,便作威作福,拉帮结派,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时人惹不起却躲得起背后便讥讽姚崇治理国家大事可以,就是管教不好自己的儿子。

姚崇有个亲信叫赵诲,这个赵诲品德恶劣,贪污受贿被人揭发。唐玄宗亲自审问,律当死刑。姚崇亲自找到唐玄宗说请,要求免罪。唐玄宗对此耿耿于怀,很不满意,认为姚崇这是包庇干预内政。姚崇一看大事不好,意识到后果很严重,便自行忏悔,屡次向唐玄宗辞相,也推荐宋璟替代自己为宰相。

虽然姚崇后来辞了相位,唐玄宗深知姚崇是治国之能臣,还是让姚崇五日一临朝,逢有重大事情仍向他请教,对他宠爱有加,开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倪若水在治理汴州期间,独尊儒术,于是在当地建立官学和私塾,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教育工作,亲自上课堂为学生们讲课。倪若水教学是因人制宜,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对学生也是平易近人,培养出了不少青年才俊,国家栋梁之材。他自己自掏腰包为上不起学的学生付学费,劝生励徒,颇受学生们的敬佩和爱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