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为全人类养老送终

关灯
护眼
第一章 放养元年(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2222年。壬戌年。

是教育改革年。

前一年2221年,容纳11岁到20岁(大约相当于10周岁到19周岁)青春期少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所谓“全面教育”学校,零星的实验试点宣告胜利结束。

在新的一年里,新模式的青少年教育在神州全国范围内正式铺开。

为了应对学龄人口的长期增长趋势,神州启动了国内学校建设的长期工程。

初中与高中,从这一年起,都不再招收新生,并预计在未来三年内陆续关闭。

有人说,新的所谓“全面教育”,本质就是放养。

神州早已摆脱了持续一百多年的人口低谷,这意味着孩子持续增多。而孩子数量暴增,意味着从〇岁到大学的抚养教育部门,从保育员到教师,各级工作人员全都不够用。

在长期低生育率、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中,孩子都很金贵。前辈给孩子们的教育一直是精致的。对身心健康的关怀,对心智能力的诱导启发,可谓小心翼翼,无微不至。

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再次堕入人口危机,在灭顶的漩涡中挣扎沉浮,唯恐万劫不复。

人口复苏的神州,从上到下,只能无奈选择某种模式的放养。

不负责任的“全面教育”,令人忧虑。不过,这是不是真的放养,恐怕还不好说。

四月间,草长莺飞的城市远郊,新修道路像藤蔓一样延伸。道路旁逐渐多出了无数崭新的漂亮校舍,一簇簇房屋构成了藤蔓的叶片。

那是一个个设施齐全的的小镇,是未来的“全面教育”学校。

全国铺开的小镇式学校建设,暂时解决了眼前刚离开学校的这代年轻人带来的就业压力。

七十年前的2150年代,神州国内20~55岁的黄金年龄劳动人口,只剩下九千八百万。新生儿寥寥无几。三亿名义人口依靠风烛残年的一亿九千万老年人顽强支撑着。到了2155年,采用机器孕育胎儿的“育儿所”进入了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国民免费。

2160年代,公立育儿所遍布各大城市,国内新生儿数量超过了逝世老人,人口数量从50年代的历史最低点缓慢恢复。

但专家预言的出生人口暴涨并没有发生。

育儿所突破了人类躯体的局限。但阻碍人们生儿育女的,并不只有躯体。

生育和工作的矛盾,照料婴幼儿和职业生涯的时间、精力冲突,才是最大的障碍。

之后的几十年里,育儿所技术逐渐发展。人类的年龄表达发生了混乱。导致“周岁”被弃用了。

周岁是从婴儿离开母体开始计算的,每个天然婴儿都大约怀胎九月。然而育儿所婴儿,离开设备的月龄相差很大。计算年龄的起点,于是变成了细胞融合的那一天。人生从这里开始计时。

到了2190年代,胎儿普遍达到了20月龄。它们在发育箱中跨越了最脆弱的“婴儿”阶段,离开设备“出生”之后,就能迅速学会吃饭和走路,拥有周岁幼儿的生存能力。

新生儿照料难度降低。人口复苏于是稍微加速。

临近世纪末的2197年,拥有四亿零七百万人口的神州,启动了从0岁到大学的社会抚养福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书首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