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我们是文官集团

关灯
护眼
第175章 【江南米贵】(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当然海运也有风险,有漂溺之患,但在史书里所记,海运岁至之数,所失不过百分之三、四。况且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之三四。但依然要算脚价,按照千斤百里计算给钞。

依照前朝的经验,魏进忠要海路运粮,并非没有成本,至少要算一个脚价,以及搬进搬出、搬上搬下之费。以耗米来计,怎么也得一石多加五升耗米,可他是以蠲免全部加耗为条件来收粮,目的不过是为自己建立信用,但也做实了‘抢米’行为。

蠲免自然大利百姓,所以,在朱灵均仿效商鞅成功之后,远远近近准备交皇粮的百姓,如赶趟一般全往太仓南码头涌。生怕晚了一步,就交不上皇粮,免不了加耗,减不了徭役。

最让人诧异的是,枫桥市上的米价,一夜之间竟暴涨三成。时价超过了一两三钱一石,卖粮交税,和买粮交税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就算米价再暴涨,百姓依然趋之若鹜,全因魏进忠给出条件太诱人了。百姓算的来账,蠲免、从轻,多少人会因此而受益一整年,说不定靠这一年就能翻身了。这可比交给县里划算多了。

唯有各级衙门的大小官员,被气得吐血。因为魏进忠大手一挥就蠲免耗羡,可没给他们商量过。国家赋税、徭役,哪怕加耗都有定额,此处免了,必在他处补上。有人欢天喜地,自然也会有人哭天喊地。

而魏进忠‘私自’给百姓开具的税单,各衙门还不能不认,若是有哪级衙门不认他开具的税单,他还准百姓投告,并且指派锦衣卫上门协助‘讨要说法’。

仿佛一夜间,偌大一个苏州府,天下一等一的荣华富贵之地,竟给魏进忠搅得天翻地覆。

其中最气的人,莫过于太守,短短几日,他先后找过了巡抚、巡按、布政使。除了他上疏弹劾,还跑了一趟南京,状告了南京户部、南京都察院、守备衙门等。

除守备衙门无人,其他部院都有人出面接见了周一梧。自然也有效果,于是弹劾魏进忠的奏章,竟如雪片一样,全进了京。

在这场闹剧般的轩然大波中,申时行一直冷眼旁观,只是他也未曾料到,事情发酵会如此之快,甚至超过他的想象。门客依旧是那些门客,只这次,就再听不到上次那样的争论了,似乎大家都冷静了许多。

“申老,上次本地士绅联合署名的减赋疏,看来……”

这门客省略的话,申时行心头明白,上疏为苏州减赋,多半是没成。“或许当下,也并非最佳时机吧。”

“如今冷静下来一想,魏进忠今日所搞的一切,为什么百姓会如此踊跃向他交粮?晚生以为,根子还是在重赋。晚生有算过一笔账,假如不计耗羡,百姓只缴纳正赋,能不能养活自己?”

“哦?你说来听听,”申时行顿时有了兴趣。

“就以太湖周边计,苏松常嘉湖五府,为稻米主要产地,虽然时常有天灾影响,但影响仅限于财政运转,实际稻米产量,未必会剧烈减产。原因很简单,就是新农具的推广,让精耕细作更甚以前。”

“比如铁塔,比如耘爪、耘耥,再比如水车,还有农田施肥之术等等,所以用地、养地、施肥相结合,还是能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当然,土地还有腴廋之分,就举常稔来说,一般夫妻二人可种二十五亩,稍勤者可致三十亩,每亩收三石者不论,只说收二石五斗,每岁可得米七八十石,假设取租一石六七斗,剩下不足三十石一年,紧巴点倒是也够一个家庭一年嚼用……”

“但这毕竟是诸多先决条件加持下的算法,况且生活中不可能只有米粮,三十石是含了衣食住行的所有。正常年景,堪堪敉平几无结余,更不说不正常的年景。所以,就算只缴正赋,然后靠土地要养活一家人,也得花相当大的力气才行。”

“照你的说法,那魏进忠所作所为,其意义何在?”

“真正意义不在蠲免,而在能省出至少一丁的劳力,去从事女红纺织等旁业。”

“唉,明白了……”申时行叹道。

“虽然朝廷下旨不许改稻为桑,一般家庭的种桑养蚕,根本无需改稻,隙地田垄种植就行,缫丝、调丝、加捻、纺织,这些老人、孩子、女人都能完成。”

“另外,魏进忠还凭一己之力,就让江南丝贵……”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