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秦月当空

关灯
护眼
一百五十四章 扶苏同意使团请求的缘由(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对于丞相李斯与治粟内史淳于衡的担忧,扶苏原本还是有一些担忧的,只不过在经过了一番认真地权衡后他放下了心中的这些担忧,继而不再担忧孔雀王国使团求学一事,并且还态度明确地表态同意孔雀王国使团在大秦求学的请求。

扶苏之所以不顾李斯与淳于衡的担忧而毅然决然地拍板同意使团的请求,究其原因有三条;

其一:大秦若想要成为称霸世界的强国,并将自身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就必然要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而一旦开放大秦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是能藏着掖着的了,到时候几乎所有的大秦文化都将公诸于世,无论是农术还是医术,亦或者治国学问,都将被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客商、学者获悉,并被这些客商、求学者带到全世界。因此在扶苏看来,既然大秦文明最后要不可避免地走向全世界,那倒不如就借着这些孔雀王朝使团之人走出迈向世界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数千年的文明兴替让扶苏深切地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但凡一个走向强盛的帝国,几乎都是开放兼容的,正所谓“有容乃大”,纵观历史上曾盛及一时的强大帝国,哪一个不是开放包容的。反之亦然,当一个国家或者文明萌生出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轻视或漠视其他文明的狭隘之心时,那么走向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深知这一道理,扶苏才会顶着群臣的异议同意了孔雀王国使团的请求。

其二、从短期来看,贸然将大秦的各种先进文化推向世界,的确有可能使大秦周围的一些国家从大秦文化中受益,甚至凭借这些文化实现快速崛起,迈入强国之林,进而危及到大秦的安危,但从长远来说,此举势必会使大秦文化早日进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中,与其他文明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使大秦文明能早日被孔雀王国等毗邻的国度了解到,从而为大秦以后走向世界奠定文化基础。

在扶苏的认知中,但凡某一地区或者国度诞生出先进的文明或者技术,能隐匿数十年乃至百年不被外邦窥取已是万幸,想要一直隐匿住,不被外界获悉,无异于痴人说梦。自古以来,对于来自于其他文明或者国度的优秀文化技术,邻近之人但凡有所了解,就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派人去求索,甚至是下作地去偷师,在一波波明学暗偷的侵袭下,能守得住吗?扶苏自认为大秦是不可能守得住的,即便守住数年、数十年,更甚者百年,最后还是难逃被外邦习得的命运,与其如此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藏着掖着。

阿拉伯数字、四大发明,这些伟大的发明哪一个最后守住了?最后还不是被全世界知道了吗?与其藏着掖着,倒不如及早着手打造大秦文明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大秦文明能够持续引领世界文明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其三、在扶苏的计划中,覆灭孔雀王国是迟早的,更何况此时执政孔雀王国的月护王舍利输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昏聩君主,即便让这些使团将大秦的文化全盘拿走,依舍利输伽的秉性也不会重视,因此提前假设月护王会凭借使团带去的优秀文明使孔雀王国走上富强之路,成为大秦的强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既然没有了这一担忧,还能提前将大秦的文化传播过去,使孔雀王国之人对大秦的强大有一些了解,从而产生吸引力,何乐而不为呢?

《孙子兵法》曾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想要击败孔雀王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对此时的大秦而言并非易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