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大明公务员

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三章黄子澄的机遇(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第六十三章黄子澄的机遇

黄子澄从云南而来,风尘仆仆的来到北京。

在北京城头外,心中也很是恍惚。

黄子澄这些年在西南,做得好大的事业。先是云贵总督,后来有为第一任西洋总督。不仅仅安置了三个藩王就藩事宜,更是修建了西洋城。

所谓之西洋城,就是在仰光附近修建的一座城池。并安置了最少十万汉人。

这一件事情可不是那么好办的。

整个大西南,都是缺少足够的汉人人口。连云南的汉人,都是从各地迁徙过去的卫所兵。几乎所有云南的汉人,从云南再迁徙汉人,根本做不到。

这十万汉人,是黄子澄从各方面收集起来的。

一部分,从军队之中硬生生的扣下来的。虽然说这一次南下做战,伤亡不多,但是热带气候,自然会有很多非正常的伤亡。

而且何夕本意就是想让汉人往东南亚迁徙,很多士卒退役之后,留在当地。也是政策之一。

只是,黄子澄却将几乎所有人都聚集在西洋总督府了。同样也将当地的百姓之中的汉人全部征召到西洋总督府之中。

中国人在南洋乃至于西洋的经营,并不是从明代开始的。当地也是有一些汉人的。

当然了,这些汉人有一些是近些年过来经商的。另外还有当地会说汉话的人。

这一点上,黄子澄不为己甚,条件放得很宽,这十万所谓的汉人,到底有多少是真汉人。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子澄在东南亚建立起一个坚定的汉人堡垒。

凡事,未虑胜,先虑败。

缅甸方面与东边湄公河湄南河流域是不一样的。那里有一个海湾,也就是泰国湾。与南海相连,只有水师在,大军从广东到达各地,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

而且即便考虑一个极端的情况,那就是大明内乱,派不出兵力支援,但是南洋各地藩王也能有一些援军。

但是西洋总督府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从那一条路过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从地理上来看,缅甸与南洋地区是有些割裂的。甚至将缅甸划入南亚也不是不可以的。

历史上缅甸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就非常亲密。

缅甸史书琉璃宫史中,就记载了大量与印度相关的事情。

从各种方向上来看,缅甸是大明控制最偏远的地方。一旦大明内部出现问题,或者面对各方面强大的敌人,或者说是缅甸各地内乱。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西洋总督府,也能坚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甚至在断绝后援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数年,数十年之旧。

正如,安西都护与大唐消息断绝之后,依旧坚持了几十年。

黄子澄代表了很多一些人。对大明迅速扩张,内心之中也是有忧虑的。担心过度扩张带来的反噬。

这不怪他们。毕竟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过度扩张带来的地方崩溃。

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支撑大一统帝国是有极限的,占据地方越大。就越容易失控。失控有很多方式。比如藩镇割据,比如统治崩溃,原本的根基为当地蛮夷所有。

大唐的崩溃,给很多人思考。什么辽金西夏日本,本质上都是继承了唐代的遗产。

维系原本汉地不扩展,处于农业时代的生产力考虑,并不能说不合理。只是很多人都没有从原本的思维之中转变过来。

虽然而今大明生产力发展很快,大明一片繁华,但是这种繁华,真比得上汉唐之际最繁华的时候,也是一件不好说的事情。

黄子澄就存着这样的心思。

黄子澄虽然接受了何夕很多学

说,但是骨子里是一个儒生。很多想法都是儒家的想法,即便他努力改变了。但是一些东西,却是很难改变的。

从小都已经塑造出来的东西,几乎是深入骨髓之中,不可动摇。

黄子澄本质上是一个新旧结合人物。就如同历史转折点上,梁启超,康有为,袁世凯这些人物一样,身上都有新旧两面。因为选择不同,走向不同的方向。

这一次,黄子澄来北京城,就是朱雄英召见。

来到北京城后,黄子澄自然是第一时间去见朱雄英。

朱雄英自然询问黄子澄西南的情况,黄子澄一一禀报之后朱雄英说道:「以黄先生之鉴,对朝廷大军开拓南洋,有什么想法?」

黄子澄说道:「何大人,天纵之才,国士无双,乃至千年不出的人物。高瞻远瞩,是黄某远远不能比拟的。对何大人所行之国策,纵然有一些偏差之处,也在何大人算计之中。只是,何大人高风亮节,急流勇退。在他之后,很多事情就有问题了。」

朱雄英淡然说道:「你的意思是,何首辅的政策是有偏差?」

黄子澄说道:「不然,天下汹汹,如脱缰烈马。而何大人,高明之极,不管什么样的局面,都能如履薄冰。轻易渡过,但是天下只有一个何大人。天下人无人能替代何大人。事因人而变。」

黄子澄对何夕的政策,并不是没有意见与想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