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笔记

关灯
护眼
第十五章:屈原投江/完璧归赵(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牐犌原投江:

        牐

        牐犌原出生在公元前340年的农历寅月寅日,生于硝烟弥漫的乱世,空负绝世才华和救世之志,却只能感叹报国无门,在一次次的打击和流放中体味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这就是屈原悲剧的一生。20多岁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先后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的官职,地位相当显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对应诸侯”,一度是楚国内政外交的关键人物。

        牐犖挽救楚国的危亡,屈原提出了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的“美政”纲领。然而,在旧贵族的造谣中伤、陷害诋毁之下,他很快便遭到疏远,并在5年后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被流放到汉北。然而他绝不肯就此放弃。

        牐牴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国宫廷的屈原,因不懈坚持“美政”路线,而被放逐江南。屈原一生遭受到楚王的两次放逐,过了20多年的流放生活,评价屈原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政治家。

        牐牫国被秦国打败后,楚怀王又想和齐国联合起来。这时,秦昭襄王继位,他很客气地写信给楚怀王,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友好盟约。

        牐犌原劝楚怀王不要去,他说,秦国一定会设下圈套等着我们上当呢。

        牐牭楚怀王不听劝告。正如屈原预料的那样,楚怀王刚进入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拒绝了。秦昭襄王下令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并派人通知楚国让他们拿土地来赎人。

        牐牫国的大臣们知道后,非常气愤,拒绝了秦国的无理要求,并立太子为国君,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牐牫怀王在秦国被关一年多,吃尽苦头,后来病死在秦国。楚国人为楚怀王被害死心里很气愤,大夫屈原更是怒不可遏。他劝楚倾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牐牽伤的劝告却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在倾襄王面前诬陷屈原。楚倾襄王听信谗言,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牐犌原到了湘南后经常在汩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徘徊,吟诵着伤感的诗歌。有一天,屈原在汩罗江边遇见一位打鱼的渔夫。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种田地呢?”屈原说:“我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干净的;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牐牴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一直支持着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国家,就此坍塌了,屈原内心的孤愤随着国破山河碎而彻底泯灭。怀着绝望的心情他走向汩罗江,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牐犌原的人生之痛,造就了中国文学之幸。从《九歌》到《九章》,从《哀郢》到《离骚》,从《橘颂》到《天问》,屈原所有的痛苦、愤怒、哀怨、孤独都通过与楚地民歌相结合,而化为响彻天地的吟唱,回荡在时间的尽头,这就是“楚辞”——一种在香草美人的意象中寄寓理想,在上天入地的境界中探索真理,在不拘一格的言语中抒写忧伤的崭新文体。由屈原“自铸伟词”所开创的楚辞的天空一经产生便是群星璀璨,而《离骚》则是所有星座中最灿烂的一颗。《离骚》全长373句,249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诗人以自身为原型,从多方面树立了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的抒情者光彩照人的形象。

        牐犕腹屈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屈原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追求“举贤荐能、修明法度”的美政思想。在《离骚》中,屈原对贵族统治集团争权夺利、贪婪嫉妒、仗势欺人、蔑视法度等腐朽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屈原耿直的性格和他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思想在《离骚》中得到充分体现,当国君的做法不利于国家时,他也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牐犌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他开创了楚辞文体,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和《诗经》一起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屈原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大胆使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神话传说,展开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奔放的情感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对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牐犜诜从诚质得盾,抒发内心感情时,他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传统,巧妙的使用比兴手法,委婉而且深入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