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寒门巨贾

关灯
护眼
第二百零八章 持重用兵之策(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而枢密使韩延守与三衙殿帅李茂英,实际上倒支持宫中。

        陕城战局日促,胜负难料。而御前会议只是议事定策机构,并不预实事。功也好,过也罢,终究是两府来分派。

        韩延守也拿不准下一仗是输是赢,倘若官军势大,他倒绝不会犹豫,一样要驳回官家的“询问”。

        而李茂英对自己的斤两很清楚,并不敢与宫中逞强,他压制王时熙与汪德明并不容易。

        而今王时熙愿与他交好,他是求之不得。那王时熙与吴元忠有隙,派内侍监军自然是好的。况且,武人被监军是理所当然,不是文臣就是内臣,说不定内臣更好交道。

        因为御前会议已经否决,监军便不能再提。官家陈安平得范海献计,与元熙皇帝召对韩延守、管宗吾与李茂英、汪德明、王时熙,询问“持重用兵”之策。

        结果龙颜大悦。

        韩延守提议向陕城诸军派员体量,并激励诸军士,管宗吾随即附议。

        而李茂英等三帅自然绝无异议。至于人选,便自武臣、内侍中各选派四员,依照四行营分别办差。

        管宗吾不欲派内侍,但李茂英进言道:“自真宗皇帝以来,军中便喜闻中人宣示,以与官家亲近故。即是体量诸军,自少不得中人。”

        韩延守也出言附和:“景德以来,诸军将确乐见中人。”

        这倒是事实,管宗吾只得附议。

        而具体名目,自然不好让都省为难。韩延守便提议设临时差遣,称行营承宣使。承宣,即“承流而宣化”。

        官家陈安平似懂非懂,李茂英等三帅完全不懂,但不妨碍他们赞同。李茂英甚至问了一个韩延守没想过的问题。

        “不知这行营承宣使品位如何?”

        韩延守一愣,倒是管宗吾见机说道:“若是临时差遣,不设品位即可。”

        “正是。只依各人本官视品。”韩延守随即附和。

        他只是顺着官家的意思,让内侍能去陕城罢了,并不打算常设,何谈品位。

        (本章未完,请翻页)

        陈安平倒觉得无所谓,不设品位也挺好,免得都省那里难办。

        一番商议下来,武臣四员,自然是三衙、兵部推举,枢密院裁定;内侍四员,则由宫中指派,枢密院、兵部除换告身。

        想起陕城兵事,陈安平便去宝华阁翻阅父亲在位时的御札,里面关于大观北伐的奏疏、御札有很多,他已翻看过大部分。

        这次重新翻看当时所设监军,的确是有内侍的,而且当时两府与父亲的奏疏往来,也都提到了外派内侍监军的关键——历兵事、知进退。

        如果所派非人,导致战败的例子本朝也有过,还不止一次。

        陈安平很小心的将父亲御札放好,又着范海取来陕城开战以来的文书节略。翻着翻着,他忽然抬头问道:“朕记得有人上过陕城观风故事,还是个内侍。”

        “官家圣明。”范海不敢欺隐,“却有这回事,是陆同知所上,其行文平白,不及相公们文笔。”

        “那是自然。”陈安平也记起来,那册子写的很平淡,但的确没有糊弄他,“他如今是何差遣?”

        “正领着军头引见司的差事,他是正管。”

        “那也是知兵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