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我在北大学考古

关灯
护眼
第044章:亚洲栽培稻的命名(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粮研所的全称,广东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农科院水稻所。

    前身,就是丁颖教授于1930年创立的原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场址就是在石牌村。

    之所以在石牌,主要是当年中大迁往康乐园之前,就是在石牌旧址,也就是现在的五山站旁边的华工与华农校本部。

    这也是为什么,华工会有中山先生雕像的原因。

    而,中大当年的农学院就是现在华农所在地。

    这两校,还保存着不少老中大的建筑群。

    前世,苏亦经过华农的时候,周边还有一大批农田种植着水稻。

    再次跟沈明过来粮研所,这一带,水稻更多了。

    阳光正好,一眼望过去,都是绿油油的一片,田间都种满了禾苗。

    苏亦才意识到,六月下旬,该是晚稻的播种时间了。

    拿着介绍信去粮研所找钱咏文的时候,对方正在稻田之中插秧。

    没有错,就是亲自下到水稻田里面插秧。

    说实话,这种见面方式跟见面地点,完全出乎了苏亦的意料。

    然而,想想也是在意料之中。

    研究水稻的,在稻田,要插秧,这不是很常见的事情吗?

    袁老九十岁还在三亚的水稻基地视察工作,更何况是正值巅峰的钱咏文。

    所以,等苏亦说明来意,钱咏文的的一句话就是,“会不会插秧?”

    当苏亦点头的时候,钱专家就很不客气的说,“那一起来吧。”

    这口吻跟喝酒的时候恰好碰到,添个杯子那般随意。

    如此的不客气,让苏亦哭笑不得。

    好在苏亦也不矫情,撸起袖子跟裤腿,就开始下地。

    对于广东人来说,插秧不是多陌生的事情,尤其对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插秧是基本技能。

    这年头,谁没上过山下过乡啊。

    甚至,城里的年轻人也才从知青点回来没多久,所以,稻田里面除了钱咏文这样的中年男子之外,还有不少穿着得体的年轻男女,一时之间,苏亦跟沈明俩人的装扮也没有多稀奇了。

    水田插秧跟旱田插秧是不太一样的。

    学者插秧跟农民插秧也是不一样的。

    而,钱咏文这一帮人,一看这架势,就是插秧老手。

    直接用麻绳拉了间隔,开始先用禾苗分割成一个大行,然后留着中间的间隔。

    然后一个人负责一个大行。

    甚至,不需要钱咏文说什么,苏亦接过秧苗就插秧。

    这样一来,沈明也傻眼了。

    他陪着苏亦过来,就是想偷懒,不想干活的。

    没有想到好好的闲差却变成上门来插秧。

    早知道要插秧,他才不会过来呢。

    沈明望着苏亦,“小子,起码一周的肠粉。”

    苏亦答应,“可以。”

    沈明也没法闲着。

    只好跟他一起。

    两人从首尾的田埂开始,然后中间交汇。

    这一忙,就是快一个小时。

    等收工的时候,苏亦的腰都快站不起来了。

    这瘫坐下来,苏亦就不想动了。

    主要是太热了。

    只好在田埂上找一个有树影的地方乘凉,然后把脚伸入田渠上冲刷泥巴。

    沈明却自得其乐,这货,偷窥着旁边露出白皙脚丫子的粮研所姑娘洗脚呢。

    好在,钱咏文多少有点主人翁的精神,直接就给他拿过来冰镇西瓜。

    钱咏文说,“西瓜是用所的井水冰的,解渴。”

    然后就开始闲聊。

    “主要是现在农忙,所里就算想要雇人都找不到人手,没有办法,只好我们自己来了。要不是,有你俩来帮忙,我们估计还要忙一会,主要是这段时间,大家的都腰酸背痛了,一会,中午太阳又热,你俩要不来,我们一个中午就都搁这待了,所以你俩可是大救星。”

    等苏亦吃完西瓜,钱咏文才问,“说说,你们的来意吧。”

    之前,苏亦只说他们从省博过来,并没有详细介绍自己的身份,所以,这个时候,他只能够再次说,“钱老师,我叫苏亦,是省博文物工作队的实习生,现在跟杨式挺老师学习,这段时间想要写一篇关于石峡栽培稻的论文,杨主任曾经说过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就让我过来拜访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