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相王讲鬼故事

关灯
护眼
第九十节 精气神说(三)(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五代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养气之法时说:“古今养气之士,不免于疾病死亡者,不知其道也。

        昔人以志士不语为养气,此保气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浊为养气,此换气也,失之虚。昏者,气散神狂,真灵日厌,终无所归矣。虚者,丹田无宝,徒劳吐纳,终不能住矣。

        多入少出,攻病可也,认为胎息误矣。

        上咽下搐,聚气可也,指作还丹误矣。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委气而和神也。

        息息要住,纳之不出,闭气而炼神也。

        一咽复一咽,双收两夹,以虚咽为法,是借气取水灌溉之术也。

        正坐升身,气满四大,血络通行,荣卫和畅,是布气暖身之法也。

        若此皆非养气矣。

        养气之道,生时养之使不衰,弱时养之使不散。

        ”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可见养气的要点就在于使元气不衰不散,自满自全。

        而要做到这点,不仅要注意防止元气受伤,如强思强举、悲哀憔悴、喜怒过度、寝息失时、耽酒呕吐、怨仇不忍等等,这些都是丧气伤身的因素;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涵养的修持。

        道门中有“不动气”之法,这与孟子“不动心”之教,同为修心炼性的两大法门。

        民间有“忍气”的训诫: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道家天玄子曰:“忍一分戾气,即增一分祥气。”

        “忍一分仇气,即增一分和气。”

        “忍一分怒气,即增一分瑞气。”

        凡此种种训教,都是“不动气”功诀。

        所以《西山群仙会真记》又曰:“善养者,淡然无欲,处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

        养气可以养心,养心也可以养气。

        心、气互养,要在“虚”字上下功夫。

        明张三丰祖师说:“虚心养气,虚气养神。

        气慧神清,广觅药材。

        ”又曰:“神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使得十分宝。

        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宝,虽百两不换一分。

        ”1就是说收养天地元始祖气,以作长生内炼药物。

        总之,养气之道,就在培本固根。如果只做炼气功夫,其所积之气不厚,则其炼气化神功力自然有限度。

        培本固根才是充实雄厚资本之法。

        炼气化神为内丹修炼的第二阶段。是在炼精化气的基础上进行的。

        据丹经所载,炼精化气须满三百次“玄妙周天”、“阳光三现”之后,才可以转入炼气化神。炼精化气为初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为阳“烈”作为丹母,为三归二;炼气化神,则“”与神合炼,使归入神中,则为二归一。

        这叫作中关,或十月关、大周天。

        大、小周天的区别还在于,小周天是采药运转入下丹田,经过上鼎即泥丸宫,到下炉下丹田而封存;顶日乾鼎,下田日坤炉。

        大周天则把鼎下移,以黄庭中丹田为鼎,以下丹田为炉,元气不再沿任、督二脉运转,只是氤氲二田之虚境,修持只守二田之间,不固定于一田。

        任其自然灵活,侍守到香睡全无,灵光不昧,用绵密寂照之功,内敛入定之力,使神和气密切结合,相抱相融,使元神发育成长。

        宋陈抟《指玄篇》说:“苗苗裔裔绵绵理,南北东西自合来。”

        “必知会合东西路,切在冲和上下田。”张伯端《悟真篇》说:“虎跃龙腾风浪粗,中尖正位产玄珠。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殊。”都是指明大周天非运气循环,而是洗心涤虑,以真气燕蒸,以目绵密寂照,冲和丹田,由有为到无为,“气”的本身由微动到不动而尽化,气神合一,最后只余元神而已。

        究其实际,炼气化神亦只是进一步将神气凝结,由有为过渡到1  无为,寂空观照,做到一切归乎自然,从而进人炼神还虚阶段。以(  上这些功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宗教色彩,只是就气言气,就神言

        神,阐明内炼养生的方法而已。

        三、神——生命的主宰

        神,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觉的思想意识活

        动,即大脑的功能。它是神态、知觉、思维、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

        它有物质基础,是由先天之精生成,并须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的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

        它在人体中居于主导地位。

        凡神气充旺,则身体强健,脏腑器官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活动的正常现象都被破坏了。

        古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所以有“心藏神”的说法。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养性延命录》)《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弹藏意,肾藏志。”

        这里所说的神、魄、魂、意、志,只是用以区别不同的中枢神经活动现象,以及对内脏产生的某些生理上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