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大宋那些年

关灯
护眼
勉鋽瘾噳檛第一百二十八章 封禅泰山嵾(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却说真宗赵恒好大喜功,爱慕虚荣,被王钦若“城下之盟”一盆冷水,泼得一蹶不振,郁郁寡欢,怏怏不乐。

当初拒绝采纳寇准“抗辽可保百年无事”之策,竭力主张签订这“城下之盟”的正是真宗本人。

《澶渊之盟》,不是功反倒成了过;不是荣耀,反而成了标示君王昏庸无能的耻辱柱,这让真宗如何释怀?

虽然扳倒了寇老西,王钦若侥幸赢回一局,但他的心里也打鼓,“皇上这儿还气着呢,弄不好,自己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王钦若的心里急速地盘算着。

没了寇凖的早朝,稍微显得有点冷清。

一天下朝,真宗叫住王钦若,询问雪耻之策,真宗道:“朕现在该怎么办?”

王钦若当然知道真宗是因惧辽求和,才签订这城下之盟的,他决定以进为退,故意说道:“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刷此耻也!”

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听说又要出兵,真宗连连摆手,道:“河北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朕哪忍心再让他们遭受战乱之苦呢?还有没有其他良策?”

王钦若知道真宗没这个胆儿,沉吟片刻,又道:“君临天下,再没有比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大功业’了。”

真宗点头,“这个好!”

王钦若道:“自古封禅,得有‘天降祥瑞’出现才行。”

太宗赵光义当年也想封禅,结果刚一宣布,皇宫就走了水,好好的乾元殿和文明殿先后烧成了一堆瓦砾。太宗认为这是天象示儆,立即罢了封禅的念想。这事,王钦若心里肯定清楚,他不动声色地说出“天降祥瑞”这一条件,也是想试探一下真宗。

真宗一听“封禅”,开始还一脸地兴奋,很快就变得忧郁不作声。

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

《史记》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凡“受命于天”的皇帝,为答谢天恩,是要到最能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堆土砌台垒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自己所有的功绩,都是上天所赐,功归于天。

随后再到泰山脚下,接近地祗的梁父、社首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一代帝王封禅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青史留名。

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的原因。

但是,封禅泰山不是谁都有资格的,它是要具备三个条件的:

一是完成国家大一统;开国之君,易姓而王,致太平,可以告天地神祇。比如秦皇汉武,都曾经到泰山封禅,以此来证明自己拥有统治天下的天命。很多伟大的帝王,比如唐宗宋祖,都很低调谦逊,没有封禅。

二是非开国之君,政绩斐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比如唐高宗和唐玄宗,唐高宗继承了父亲唐太宗的辉煌基业,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三要有祥瑞出现。

真宗赵恒承伯父和父亲的馀绪,经济上虽然一直在发展,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建树不大。尤其在安定北方边陲方面,“澶渊之盟”又被大臣认为是耻辱,不是光荣。

一无战功、二无国喜,去封泰山、禅梁父,真宗未免显得师出无名。

王钦若知道真宗是怎么想的,他接着又道:“‘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古时所传‘河出《图》、洛出《书》’,兴许是圣人以神道设教,未必真有此事!”

王钦若告诉真宗,这‘天降祥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所谓的‘天瑞’,很多也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主把它当成真的,帮它洗白,昭示天下,就成真的了。为了使封禅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想得“天瑞”又有何难?造呗,想要多少,造多少就是了。为了取悦皇上,王钦若这是赤裸裸地教真宗造假。

人造“祥瑞”也是“祥瑞”,真宗心中豁然开朗,紧绷的面容,顿时舒展了许多,而且还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是,真宗从心‏​​‎​‏‎‏‏‎‎​‏‏‎‎里面也不完全相信古人会假造祥瑞,这天下朝,真宗前往秘阁,他要找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杜镐问问。杜镐博闻强记,读书破万卷,人称“杜万卷”。

真宗道:“杜学士学富五车,古代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真有这种事吗?”

“镐老儒,不测其旨。”杜镐不能推测真宗是几个意思,便含湖其辞,随意应付道:“这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

杜镐是个老儒,说话有分量,真宗听杜万卷这么说,心中更是充满了底气。

打这之后,真宗和王钦若便开始在一起筹划封禅这件“大功业”。虽然贵为天子,说一不二,但是真宗心里明白,要想封禅顺利进行,必须先摆平一个人,那就是宰相王旦。

◆贿赂宰相

王钦若因“天性邪险,善附会”,深得真宗宠信。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王钦若的身边,当然也围绕着一批鬼头鬼脑的奸邪之辈,比如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之流。

此五人,身居宰辅高位,搬弄是非,中伤同僚,使同僚惧怕,“奸邪险伪,诚如圣谕”,为人所不齿,在当时被称为“五鬼”,王钦若被称为“五鬼”之首。

当老鬼王钦若把真宗想要封禅的意思说给他们听,这群奸佞鬼徒,顿时炸开了锅,开始日夜谋划,极力促成此事。

景德四年(1007)年11月,殿中侍御史郑湘,上书真宗,请求皇帝封禅泰山。

真宗心里面就是再想去封禅,也要有大臣们的支持才行,民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皇帝也不能搞一言堂,民主不民主,样子还是要装装的。

寇凖罢相后,补位宰相的是王旦。王旦虽说没有寇凖的勇气和魄力,施政手段也十分温和,不敢“稍夺君权”,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王旦还是拿捏得住的。

王旦道:“封禅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

跟当初设想的一样,封禅这事,王旦果然反对。

真宗听后不语,过了片刻,蹦出几个字,道:“朕之不德,安能轻议。”不能轻议,那就从长计议吧。

下朝后,王钦若立即去了王旦府,向他挑明真相:“封禅这事,出于圣意,你王大人身为宰相,应该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王钦若的一席话,王旦消化了半晌,最终点头答应不再反对封禅。王钦若回报真宗,真宗大喜,第二天就召宰相王旦进宫饮宴。

当晚,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宴毕,真宗命人端出一把黄金壶出来,赐予王旦。

真宗道:“此酒极佳,你回去之后与妻子家人共同享用吧。”

王旦谢恩,回到家中,打开一看,顿时傻眼了,这哪是什么美酒,分明是一壶的黄金珠宝。

史载:“(帝)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皇帝对自己都这样了,王旦收也不是,不收就是死罪,甚是尴尬。

皇上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王旦他心知肚明,这一壶珠宝就是皇上给的封口费。之后凡是天书、封禅等事,他王旦只能装湖涂,无论如何不能再有异议了。

老鬼王钦若或许想不到,他的一句阿谀奉承,能把个咸平盛世搅动得怨声四起、烽火重扬,天下动荡。

◆有字天书

白天的事儿还没忙完,夜就深了,梦也开始上场了。

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的一天夜晚,真宗批奏折批得头昏,刚睡下,突然发现整个房间都亮了起来,就见一位星冠绛袍的神人从天而降,对真宗说道:“一月三日,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真宗正要回话,神人突然间就消失不见,真宗惊起,立即用笔将此事记录下来。

第二天上朝,真宗将梦见老神仙要降天书给他的事情,告知众臣。这是大大的好事,群臣纷纷出列表示祝贺。

为了迎接天书的到来,真宗下令,从十二月一日起,开始蔬食斋戒,在朝元殿设下道场,日日焚香,恭候天书的降临。

整整一个月的恭候等待。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早朝。城皇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城皇司说在左承天门南的屋嵴“鸱尾”上,发现黄帛布高悬其上。

真宗立即派遣中使去察看,中使回报:“确是如此,左承天门上挂有一黄帛,约两丈多长,并裹着书卷,这应该就是神人说的天书!”

“陛下大功大德,感召天书降临,可喜可贺!”王钦若、王旦率先出列,向真宗表示祝贺,群臣再拜称贺,山呼“万岁”。

真宗立即率百官步行至承天门,对“天书”行礼,派两名内侍恭恭敬敬地将“天书”取下。宰相王旦跪拜,接过“天书”,跪献真宗。真宗拜受,放到乘舆内,步行至建元殿黄箓道场。

黄帛裹着书卷,用青丝缠着,封口有虫鸟篆。真宗命枢密院长官陈尧叟当众启了封口。

帛布上书:“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二十一个大字,是说大宋承天应运,天命长久。

另有黄色字条“天书”三篇,第一篇赞扬真宗能以至孝之道继承大业;第二篇告谕真宗要清净简俭;第三篇说宋朝的国运必能昌盛绵长。

真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当众宣读,后依旧原样包裹起来,放置在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收藏于机要库。

真宗恭恭敬敬地上了三支高香,感谢上天,又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

随后,真宗在崇政殿设斋宴,款待百官,接受众官朝贺。

◆好戏开场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书”出现,封禅顺天意应人心,成了当下的头等大事,理所应当,名正言顺,反对无效。

第二天初四,早朝,群臣再次拜贺,真宗龙心大悦,接连下了数道诏令:大赦天下;宣布改年号“景德”为“大中祥符”;左承天门因为“天书”降临,宣布将此门改为左承天祥符门;真宗再次赐宴百官,给群臣“加恩”赐赏;特许京城百姓大吃大喝三日以示庆祝,赐予京城百姓美酒。

初五,皇宫上空出现“紫云”,如龙凤之形,覆盖宫殿。

王钦若、陈尧叟、丁谓等人开始为封禅大搞一波操作,引领京城街头巷尾舆论导向。什么“河出图,洛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黄河清……”种种祥瑞频现。

各地纷纷上书朝廷,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等等。一时之间,举国上下皆谈“天书”“祥瑞”。

大中祥符元年(1008)三月十三,兖州父老吕良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诣阙”请愿,请求真宗封禅泰山。

吕良道:“国家受命五十载,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现在又天降祥瑞,正该封禅,以报天地。”

真宗心里开心舒坦,嘴上却是另外一套说辞:“泰山封禅,沿途要修建行宫,整饬道路,耗费太多,朕不忍心加重百姓负担,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王旦、王钦若等人纷纷出列,劝谏真宗,要顺应天意民意,封禅泰山。真宗再次推辞不允,然后下令重赏了吕良等人。

王钦若找了一个外国商人,进献玉圭,说这个宝物是中国圣君封禅的时候才配使用的礼器。

之后,兖州知州邵晔又亲率官员及诸道贡举之士八百四十六人诣阙陈请;

宰相王旦为顺应“民意”,也带头组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僧人道士、番邦首领、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上表,请求真宗封禅。

请求真宗封禅的声势越来越大,呼声越来越高,戏也越演越热闹。

四月初一,皇宫内又出现了第二份“天书”,内容与前一份“天书”相同。

群臣又奏请封禅,真宗这才顺水推舟地答应下来,他把负责财务的三司使丁谓找来,落实经费问题。

封禅泰山,百官随行,后宫的嫔妃们也会跟着凑热闹,这一路人吃马喂、外带赏赐发红包的,花销一定是个天文数字。

丁谓和王钦若整天搞在一起策划封禅,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他拍着胸脯告诉真宗,经费没问题,早就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调用。

为让皇帝了解财政状况,丁谓特意将历年收支数据编成《景德会计录》,与封禅大典的经费预算一起上报,真宗大悦。

经费有了着落,真宗就放心了。他正式下诏,昭告天下,十月行事,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行程敲定下来,真宗决定亲自挂帅,成立一个封禅大典筹备委员会。

派遣官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太一宫及在京的祠庙、岳渎诸神灵;命翰林院、太常寺,研究制定封禅所需的礼仪制度。

任命宰相王旦为封禅大礼使,知枢密院王钦若为经度制置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知枢密院陈尧叟为卤簿使,三司使丁谓负责计度财用;

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修行宫道路,皇城使刘承珪等计度发运;直集贤院宋皋、内侍郝昭信等,负责修缮或者新建泰山封禅坛、圜台等。

在行宿的安排上,诏命以行宫侧官舍、佛寺为百官宿顿之所;调兖、郓兵充山下丁役。

封禅大典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全国各地也不断传来“祥瑞”的喜讯,就比如说太行山上长出一颗巨大无比的灵芝,长白山的天池上有仙鹤云集。

封禅大典越来越近,六月初,真宗派王钦若为打前站的先行官,赴泰山筹办封禅具体事宜,并命他继续搜集有关祥瑞的讯息。

王钦若一到乾封县(今山东泰安),便传回好消息:“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说泰山附近出现了苍龙,泰山上的王母池的水变成紫色,这都是百年未遇的祥瑞之兆。

不久,王钦若又传回一个更劲爆的消息,泰山上也出现“天书”,这是大宋第三次出现“天书”。

泰山脚下有一个叫董祚的木匠,在醴泉亭以北的树上,见到挂着一块黄帛,上面有字,但不认识,董祚便把黄帛交给皇城使王居正。

王居正见帛上写着真宗的名字,赶紧报告王钦若。

王钦若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将“天书”送往京城。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戏要唱双黄,真宗再次召见群臣道:“五月丙子夜,朕又梦见上次的神人说:‘来月上旬,赐天书泰山’。朕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瑞,即行上奏朕知。王钦若先奏称有醴泉出在泰山,有苍龙现于锡山,今天果然又得天书,正符合朕的梦兆。上天对朕这样卷佑,可谓特隆。惟朕自愧无德,恐不能仰答天庥。”

真宗再次搞了个隆重的迎接“天书”仪式。

宰相王旦率领百官跪拜迎接,将“天书”迎送到含芳园正殿。

真宗拜受,仍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当众启封宣读,百官全部屏息静气,洗耳恭听。

天书道:“汝崇孝奉,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

天书主要传达一个意思,那就是:善解吾意,去泰山封禅,确保国祚延永,寿历遐岁。

为了封禅,真宗可算是不惜血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真宗又是一番庆贺。

三份“天书”,先后从天而降,催促真宗皇帝封禅。加上官方的大力宣传,大宋子民,上上下下,已经完全陷入了狂乱群迷的状态。

大中祥符元年,年度最狂热的两个字就是“天书”“祥瑞”。

皇帝有诏,凡是报告祥瑞的,都可以获得一笔不小的赏赐,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干!大宋的百姓,寻找祥瑞,就好像到玉龙喀什河里去寻找和田玉,乌央乌央的。全国各地官吏,都是拼了老命的进献“祥瑞”。

呈报祥瑞的快马,接二连三地奔赴京城。呈报的祥瑞也是五花八门,什么芝草、玉丹、嘉禾、瑞木,不一而足,眼花缭乱,只有想不到,没有报不到。

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真宗乐此不疲,百官狂热迷乱,商人浑水摸鱼,全都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供奉天书,真宗决定建造一个高规格的宫殿,取名玉清昭应宫,以示对神灵的敬重。

知制诰王曾、都虞侯张旻,分别上书谏阻。但他们的奏折如石沉大海,估计早被真宗丢进垃圾篓了。

我们再说说那个被真宗贬出京‏​​‎​‏‎‏‏‎‎​‏‏‎‎城的陕州知州寇凖。

京城左承天门上出现黄帛“天书”,神仙都发话了:“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世七百,九九定。”

“都可以这么玩了吗?”寇凖有点怀疑人生。

他当然知道这是老鬼王钦若导演的一场骗局,也猜出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彰显“皇权神授”,为自己脸上贴金。

寇凖倒要好好看一看,皇上这演得到底是哪一出?

真宗泰山封禅的诏令一出,寇凖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他立即上书朝廷,请求跟着皇帝一起封禅泰山。

此时正赶上陕州一带出现蝗灾,真宗想营造盛世大宋,老天一点都不给面子。真宗正为此伤透脑筋,寇凖的奏表就到了京城,奏表上说,皇帝天威浩荡,在他的辖区内,蝗虫都不与庄稼作对,通通“抱草而死”。

这么离奇的“神话”,让真宗很受用。于是立即下诏,将寇凖调回京师,迁官为户部尚书。

◆惊动祖师爷

为了彰显封禅的隆重和“君权神授”至高至上的神圣,真宗在泰山大兴土木。在泰山南麓,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拓建岱庙,供奉东岳大帝。

有一种基建,叫中国速度,中国人用速度和规模征服了全人类,被誉为“世界基建狂魔”。

泰山庙宇的整个工期,只有三个月时间。真宗命人从全国各地抽调最好的工匠,齐聚泰山。上万人不分昼夜,大干快上,连轴转,这阵势,甚至惊动了中国基建的祖师爷。

很快,岱庙的主殿天贶殿竣工了,工匠们等着监造官的验收。

有人发现大殿东北角,有一根檐椽多出来半寸,这可怎么办?虽然只是小小的过错,但是也有杀头的风险,工头急得团团转,众人也都是面面相觑,无能为力。

这时,有个白胡子老头站了出来。只见他手提着一柄斧头,走到檐下,看了看那多出来的椽子,抡起斧头,照着椽子砍了过去。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正好将那多余的半寸檐头给削了下来。

老头这一斧头,救了大家伙的命,人群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大家光顾着高兴了,老头去哪儿了,等到工头回头再找人,早就没了踪影。

岱庙修建,时间紧工期重。

不久,白胡子老头又出现了,也没见他干什么活,就见他在工地上到处转悠。不过,有了上次飞斧砍椽头的精彩表现,很多人对他还是非常尊重。

这天,老头吃完饭,对工友们道:“我也不能老是闲着,就做几把墨尺给你们用吧。”于是,老头就开始忙活开了,半晌功夫,就做了几十把墨尺,然后拿给大家伙用。

墨尺这东东谁都会做,没啥稀罕的,很多人不屑一顾地接过来,随手向旁边一丢,没当回事。

有位李木匠心很细,就收了起来。

天贶殿的主体修建完毕,石匠们开始忙着铺台阶。

一位石匠刚把一块石头凿方,“砰!”,另一位石匠的锤子脱把,飞起的锤头刚好掉落在方石上,砸去了一个角。

铺台阶的石头都是有固定尺寸的,坏角的石头,肯定不能用了。石匠懊丧着脸,把砸坏的石头扔到一边。

白胡子老头走了过来,一声不吭地把石块重新凿得方方正正的,抱着离开了。

岱庙对门的郭铁匠,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由于郭铁匠置办不起嫁妆,闺女还待在家中。

白胡子老头来到郭铁匠家,笑着对郭铁匠道:“郭铁匠,我给你闺女送嫁妆来了。”

郭铁匠一看,来人是个白胡子老头,自己也不认识。见他怀里捧着一块方石,说是送给自己女儿的嫁妆,郭铁匠赶紧接过来。

郭铁匠想请白胡子老头进屋喝口水,老头谢绝了,转身离开。临走时还不忘关照郭铁匠,一定要看好这块石头,不要弄丢了。

郭铁匠心想:自己再穷,也不能拿块石头给女儿当嫁妆啊,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他还是出于礼貌,感谢老头的厚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