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

关灯
护眼
第九十二章 七十年前,错过的机会(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厚厚的文书放朱由校面前,他坐在大殿上方,枢密院的年轻人站在大点下方中间的大堂上,而内阁老臣们端坐两旁,打量着年轻人们。

其实年轻人们与内阁的的老臣,私下里都是见过面的。这位刚刚入京为官、在官场上经资历尚浅的年轻人,那肯定要从上到下都是要见一面,登门“拜访”,打点一番的,一是疏通人脉,以更好地快速融入这个整体;二来,也能打听一些京城官场上的规矩。内阁是这个帝国的权力中枢,自然是拜访的重要目标。

而阁老们也都清醒地明白,当今天子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主,所以对这个刚刚设立的并被皇帝寄予厚望的部门也是十分的重视,很感兴趣。

但他们不能主动邀请这些年轻人,一来不合规矩,长幼尊卑;二来未尝不有结党之嫌,虽然如今的大明朝野叫得上名字的官员多少都有些党派的影响,但是结党营私总归来说不是一个好词。况且皇帝刚刚召见这些年轻人,如果马上主动与之见面,皇帝又会怎么想呢?

所以熟知官场规矩的他们一直在等待这些年轻人的登门,并基于热情的欢迎,以关爱下属、提携后辈的宽厚长者的形象。

逢年过节的时候,疏密院的年轻人们也是会像其他官员一样给阁老们送些礼物,以表心意的。

但是在这种正式场合,双方还是第一次见面的。朱由校看着面前桌子上的文件,又看了看站在中间,等待皇帝回复并且被大学士看得紧张的顾问们,瞧了一眼两旁对文案内容有些好奇的大学士。

他只觉得气氛变得似乎有些尴尬。

“从今日,枢密院的文案一式两份,一份给我,一份送往内阁吧。”

当时之所以如此安排,让枢密院的文件只送给自己一人。除了保密以外,也有对内阁的不信任;这种举动虽然有些好处,但是却容易让君臣产生间隙,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也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官员们的孤立。

而现在情况不同,那个已经与自己彻底一心,君臣一体,再把他们完全的排除在外,已经没有必要了。此时,大明的决策层、统治集团的核心层已经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改革要速了。

“臣遵旨。”张慎言起身答到。

“别站着了,赐座。”顾问们站在低处,而三面都有目光,朱由校能感受到他们的紧张。

听了这话,他们立马谢恩,随后很规矩的坐到了老人们的后面,长幼有序。

朱由校也坐了下来,开始认认真真的阅读这份草案。

一翻开文案,发现第一页的并不是草案,而是一篇疏: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文章开篇便提出了如今大明的五大弊病,十分恰当合理。粗看了一遍觉得眼熟,细想一番才发现似乎是张居正的《论时政疏》。朱由校脸色有些古怪,内心很是起伏。

张居正在自己将其平反后,口碑在官方之中也是快速的回升,这位大政治家、大改革家的许多仁政、善政也被重新赋予了应有的评价,而许多嗅觉敏锐,政治敏感的官员们也感受到变革的预兆。

在今日,这群尚且稚嫩的改革者引用的这篇大改革家的雄文,让朱由校觉得有些振奋。可又看了看文章,数十年前,张居正提到的那些问题,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的大明依然存在着,并且几乎没有丝毫的好转,又使他不由得有些唏嘘。

这篇文章,张居正20多岁刚刚入朝为官,是写给嘉靖皇帝的,可惜结果却是石沉大海,完全没有任何反响。而今天这些年轻人就坐在自己旁边,朱由校誓要闹个地府点赞。。

“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陵轹有司,朘刻小民,以纵其欲。”

“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所谓庶官瘝旷者此也。”

“考课不严,名实不核,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贿多者阶崇,巧宦者秩进……正直之道塞,势利之俗成,民之利病,俗之污隆,孰有留意于此者乎?所谓吏治因循者此也。”

“今虏骄日久……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边圉之臣皆务一切,幸而不为大害,则欣然而喜,无复有为万世之利,建难胜之策者……边备未修者此也。”

看到这里,朱由校想到去年辽东的沦陷,心中有这极大的悲愤,随后又提朝中的大臣当感到可耻。可惜,现在的朝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然是无耻之耻一一无耻也。

当时是嘉靖末年,张居正认为边患在蒙古,那时也确实如此,女真在当时还是大明的臣属,建洲也是大明的属地,觉昌安(努尔哈赤的祖父)还是大明的官员。可如今呢,蒙古的危机犹在,而后真女真却成为了心腹之患;七十多年过去了,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劣。

朱由校继续的往下看。

“夫以天下奉一人之身,虽至过费,何遂空乏乎?则所以耗之者,非一端故也……所谓财用大匮者此也。

张居正认为当时的大明朝,最大的问题有五:宗室骄横,占用过多国家资源;政府人事任免有巨大问题,年轻有能力的人因为资历无法上升,大量官职被不合格的人占据;官员贪污腐化,尸位素餐;监察部门已经夯沉一气,同流合污;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每年都出现巨额赤字,许多重要的朝廷事务由于缺钱而无法办理;言路闭塞。

看完这篇议引文,朱由校站了起来,收拾了下面的群臣一圈,开口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