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唐枭

关灯
护眼
第348章 入乡随俗(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又因为南诏数十年来穷兵黩武,剑川节度的兵力被抽调,由最盛的八万大军,沦落为一万多。

川南军进袭洱海,剑川节度驻军接到权臣命令,八千军力回防大理城。

由于川南军来势汹汹,权臣郑买嗣没有信心守住城池,果断战略性弃城,保住有生力量。

郑买嗣的避其锋芒战略,符合以往的战争经验。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统治理念的巨大差异,以往大唐军力就算能够战败南诏,最后也无法立足的退走。

大唐军力架不住蛮族的游击战。

可是这一次的战争,郑买嗣犯了经验性错误。

以往大唐军力进攻南诏,统军者忌惮朝廷加罪,不敢做出有违大唐官制的事情。

于是,大唐军力只能大肆杀戮积累军功,说白了一锤子买卖,得了军功拍屁股走人。

例如,给予南诏沉重打击的高骈,那时候的高骈纯粹唐朝重臣,根本不敢有占据南诏称王的想法。

高骈任职淮南节度使,眼看朝廷昏庸势弱,才起了背叛心思,割据淮南道拒绝朝廷调度。

韦扶风进攻南诏之时,大唐朝廷名存实亡,管不得他。

大军强势入侵,辅以入乡随俗的归治措施,甚至穿上南诏皇帝的衣袍‘蛮族化’,完全就是独立称王的行径。

假如换成韦扶风的祖先韦皋,打死也不敢犯下诛灭九族的大罪。

.......

韦扶风北上走的颇为谨慎,一是防范蛮族偷袭,二是防范吐蕃进袭。

根据令狐婉儿使出的斥候回报,南诏弃守的铁桥城,如今被两千吐蕃军占据。

吐蕃军占据铁桥城,使得斥候无法继续获取更多的吐蕃动向。

剑川城与铁桥城的距离,相当于与大理城的距离,如今驻守五千川南军,其中参杂三千奴隶降兵。

假如吐蕃数万军力进犯,剑川城守不住。

韦扶风调来的三千骑兵,已然抵达剑川城北边的桑川县(今属于丽江纳西族)驻扎。

战略上,韦扶风有三个抉择,一是出使谈判,开通商道,给予吐蕃满意的好处,谋求相安。

二是出兵夺取铁桥城,占据地利,但先发制人的后果,很可能引发后续大战。

三是放出风声欲夺铁桥城,引诱吐蕃急切进犯。

吐蕃经历过拥立赞普的分裂内战,分裂成为很多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遇到进犯,能够同仇敌忾的迅速支援。

但是涉及集结兵力出征,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协商。

韦扶风断定郑买嗣出使吐蕃,吐蕃必然会答应联合,但利益的协商和出兵多少,需要时间完成。

吐蕃先头占据铁桥城,南诏商人有去无回,足以说明吐蕃在备战,或许是在等候郑买嗣自南方反扑,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最新信息,郑买嗣正在寻求南方蛮族支持,聚兵。

南方的十个黑齿部落(傣族),势力颇为强大,类似黔中道南方的生僚,归附南诏很久,隶属银生节度地域。

但事实上只是纳贡,不接受南诏的府兵制。

韦扶风决定采取第三策略,引诱吐蕃进犯,赌博吐蕃兵力未能彻底聚集,他还未抵达剑川城,欲夺铁桥城的风声,使人放出去了。

剑川城的规模,大约相当于大理城三分之二,但城内比大理城简陋太多,主要是用于驻军。

大理城是大户商贾聚居的统治中心。

韦扶风在节度军府休息,思维本能的考虑日后骑兵的安置。

左翼都北上的战斗功劳斐然,虽然都是铁营军拔选出的精英,但久经沙场之后,难免养成骄兵悍将的桀骜不驯,能战是好事,也是心腹大患的坏事。

思虑良久,韦扶风决定,拆分骑兵驻扎,三百为一营,轮番驻扎巴蜀和洱海各地。

发生大战再行调集,过千的骑兵长久聚在一起,很容易被统军者掌控。

一晃三日过去,突然斥候仓皇急报,大约两千吐蕃骑兵奔袭剑川城。

韦扶风意外,来的好快!随即明了吐蕃意图,这是骑兵为先锋,打算防止他的逃走,擒王。

韦扶风欣喜,他最是担忧吐蕃数万大军进犯,两千吐蕃骑兵的先锋,给予他各个击破的机会,他当即下达军令。

吐蕃军抵达,剑川城城门紧闭,韦扶风登上城墙,望着外面数不清的吐蕃骑兵。

吐蕃骑兵来回纵马奔腾,声势震天动地,却是保持距离的围住城池。

“好马。”韦扶风扶着女墙,淡定的赞叹。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