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崇祯大明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七十九章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三)(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魏晨看向李长庚的眼神,仿佛在说,刚刚贬低他茶艺的仇,现在转眼就可以报了。

        “不带这样的,我现在要工作了,刚刚可是什么都没有说。”

        李长庚拿起桌上的公文,就看了起来。

        突然“咦”了一声,然后又仔细的看了下去。

        崇祯还以为李长庚又要转移话题,然而等了好一会都没有动静。

        “看到什么了?”

        能够让李长庚感兴趣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小事。

        “你看看这是臣手下关于礼部侍郎的一则趣闻。”

        李长庚很高兴自己的手下,还有这样的官员,要是整个朝廷之中都是这么识大体的人,朝堂之上那还会有什么纷争。

        天下也就进入了太平盛世了。

        “礼部侍郎的趣闻,怎么会写进了公文当中?怕又是一个邀名之徒吧?”

        崇祯接过公文看了起来,原来是监察院发来的公文,算是对礼部侍郎工作和人品的肯定。

        底下还有一个大大的“优”。

        意味着要是有机会的话,这位礼部侍郎一定会在官场上上升一个台阶。

        上面说的一件事情就是,地方上普遍存在的一件事情。

        两家之间分为邻居,却因为修墙而没有了道路,就连房檐上的雨水,都没有排泄的地方。

        对于重新改造的合村并镇,并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而有这种问题的,往往就是那些,本来就不需要合村并镇的地方。

        每一家,每一户的住宅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都在说,远亲不如近邻,可在许多时候,近邻之间的关系都不咋地,能够像相处的和睦更是罕见。

        多数时,就是站在大街上指桑骂槐,含沙射影。

        到最后两家打起来,才会有村老之类的人前来调节纠纷。

        “两家紧邻,礼部侍郎张豪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张豪邻家造房欲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侍郎张豪主持公道,张侍郎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现在两家礼谦让之礼都快传为美谈了。”

        李长庚说的眉飞色舞,这可是自己一手发掘出来的官员啊。

        被人传扬出去,他自己的面子上也是有光。

        “你高兴什么?”

        崇祯看着手上的文件,眉头紧蹙,总觉的这件事情不是一件孤例。

        张豪能够如此,是因为自己是大明的礼部侍郎,要给天下人做典范,而且他的俸禄,根本就看不上那点区区三尺之地。

        可别的地方的人,可么有他的这种牺牲自己的觉悟。

        都是俗人。

        哪能把自己手上的利益,拱手相让?

        既然人的自觉不能够让人人遵守,那么法律就是最好的绳索,崇祯想着怎么才能够修缮完整的大明律,来专门解决这方面的纠纷。

        “我手下出了这样的人才,不但能够解决当地的住建纠纷,还能够宣扬咱们大明臣子的光辉形象,难道不好吗?”

        李长庚已经决定让张鹤鸣在报刊上,大力的宣扬关于的张豪的文章了。

        “要不要再题诗一首?”

        崇祯无语的问道。

        “有诗那自然最好。”

        李长庚还没有发现,崇祯说话是的表情。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诗怎么样?能不能配得上他礼部侍郎的身份?”

        崇祯语气和缓的慢吟出一首诗来。

        魏晨不为所动,他是护卫,也没有多少才学,根本不知道其中所代表的是什么。

        杨爱却是眼前一亮,小女孩这个年纪,真是有追求,有梦想的时间点。

        而且她的文学素养也确实不错,很轻易的就理解了皇上说的而是什么意思。

        只有李长庚有些诧异,他是知道皇上不喜欢作诗,而且似乎也做不了诗,最多就是念一段前人的诗词,助助兴,免得冷场了。

        可在此刻,却是眼睁睁的看着,皇上口中蹦出了一首诗来。

        虽然从各个角度来说都是不会一手好诗。

        可他能瞬间想到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流传的广度,一定是最广泛的。

        “好诗,要是这份事迹,配上这首诗,就能成为大明报刊中的头版头条了。”

        李长庚心中默记,决定等到皇上走了之后,就立刻去找张鹤鸣,都是张家本家,帮点小忙应该没问题吧?

        况且还是正经事。

        “哦,你还想登报啊?就这份和稀泥的本事,你要是登报出去丢人的就不是你一人了,你给我说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解决了吗?”

        崇祯忽然问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那就是这道墙该不该让?

        邻居家占据的那一份根基是不是合法?

        若是其中的关系不理清楚,那么以后两家还会因此而闹矛盾,除非是其中一家,已经因为某些原因在很短的时间内消亡了。

        而且推而广之。

        大明的天下,这样的事情简直多如牛毛。

        要是大家都有这份觉悟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会有人去占根基修房。

        而没有这份觉悟的时候,又该依靠什么?

        李长庚被崇祯这么已提醒,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只是从道德上给了人的一个安慰,仅此而已。

        这就像是现在的建奴和大明对立,中间让出一点地方,从此你不犯我,我不犯你,这可能吗?

        理想中的东西,若是没有相应的律法和相应的手段。

        冲突只是延后而已。

        “你立刻起草一份公文,询问冀州和雍州两地,这样的事事情多不多,当地都是怎么处理的,汇总之后拿过来,咱们一起讨论解决,记得关于老百姓的事情,就没有小事。”

        崇祯少有的严肃的说道。

        杨爱听的是一阵恍惚,在她的眼中原本一份满意的解决邻里纠纷的做法,忽然就成了和稀泥一样的烂办法。

        此时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何为道德绑架。

        总是在怕麻烦之中,寻求道德上的解决。

        要都这么办,要法律干嘛?

        要争斗干嘛?

        别人要了,自己给了就行了,何必去一争长短呢?

        没道理不是?

        (本章完)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