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中医世家

关灯
护眼
第70章 药方(1 / 1)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说起药方的书写,在当时也没有一定之规。现在的药在电脑药品库维护管理的时候已经把药品的名字维护了进去,你必须按照网管维护的名称,去敲打,否则就打不出这个药来。但是那时都是手写处方,有一些中医大夫,又极其爱写药品的别名。大约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才华。也有些是为了怕自己的精髓被别人学了去。还有的,可能是跟当时自己坐堂的药店商量。别人看不懂,别的药房抓不了的药,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个药方不外流。如果把牛蒡子写成大力子。还不为过,大部分人是认得的。个别大夫,为了显摆自己本领大造行深,最喜欢用一些药品生僻的别名。这时候常常会让药店的抓药师傅犯了难,甚至查阅古籍都未必能找到相应的名称,有时便自行臆断,随便抓了个药去。严谨一些的,只好让病人一趟一趟的返回去确认。曾经有一个大夫在最后一位小草六克。拿到药房去,抓药的师傅犯了难。不知道这小草是何物。那时候没有什么互联网,百度,搜狐之类的可以搜阅查找的。唯一能翻找的,就是手头的几本书。但是这种药品书籍在检索的时候,多半也是用常用名来检索。众所周知的别名是可以检索到的,但是太过于生僻的别名就未必能查到了。那边买药的主又催的急。这个抓药师傅,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自己想。后来他想想小草也可能是代表甘草之细小者。所以便把装作甘草这味药的药斗子里翻了出来,专门挑细小的称了六克去。那来抓药的也没有细问。匆匆拿回去,给病人煎煮了,喝了。直到有一天,在一次同行的聚会当中,这个抓药师傅,问起同行这件事。有没有人知道小草的正名是什么?大家面面相觑,都在摇头疑问。只有一位年岁稍长的开口说道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但是自己是个不见真章,不死心的人。一定要问个明明白白。于是自己特意拿了药方,跟着来取药的人,找到了那位大夫,当面质问。后来才知道,那位大夫想写的是远志。把远志抓成甘草的这位师傅,现在才恍然大悟。远志是宁心安神的,而甘草是健脾和中的,两个药确实完全不搭。但好在甘草是调和诸药的一味常用的佐使药。只要不碰到个别反药,应该也无大碍。所以那人抓错了药拿回去喝了。药效可能有些减弱,但还不至于出什么安全问题。但是现在想想,也是额头直冒冷汗。

还有一些大夫,一定要写三个字的名称,即使有些药品本身就是两个字。也要加一个修饰词。当然有一些药品,本身生手会有一些区别。这时确实是应该写明白的。就拿地黄来说,分为生地黄和熟地黄。药品的生熟不同,性味归经和作用,也有了很大的区别。生地,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养阴生精,清热凉血的功效。而熟地,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但也有一些药物,生的和熟的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比如说生薏米,炒薏米,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等等,一般来讲生品药性峻猛些滑利些,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在于医师对病情内在细节的考量,大方向可能是一致的,但在一些细节上深度的探究,比如会问到大便干不干黏不黏,口气重不重,每多问一个细节,可能会导致用药的精准程度。

也有一些大夫愿意在药品的名称前,加上地道药材的产地,用作修饰。比如续断,要写作,川续断,代表是四川地区所产的。当然现在药品很多是种植培养的。无法过多的去追求地道药材,那么写上这个地道药材的地区名称,也仅仅成了一种修饰而已。当然也有一些产地不同的药物,功效和价格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候就要区别对待了,比如说川贝母和浙贝母,二者都叫贝母,都有化痰散结的功效,但是因为产地不同,药效有所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前者更为金贵,是后者的好几倍。

也有一些大夫会把药物的炮制的方法写在草药的前面,比如说姜半夏、酒大黄等等,这种往往显示大夫对病人更精准的辩证思维。

王四先生开方子,从来不追求新奇,博人眼球,该写什么药名就写什么药名,绝不用什么奇奇怪怪的生僻的药名,来臭显摆,对于产地或者生熟和炮制方法,王四先生有自己的理解。他教导小坠头说:如果说药房药品齐全,那么精准一些也不为过,讲究在于追求对于患者病情病史的四诊合参信息完整确切,但千万别一棵树上吊死,比如说,川牛膝,怀牛膝,虽然产地不同作用有一些差别,但在多数的药效药性表现上,两者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可以互相代替使用。尤其是现在王四先生当了公差,在医院里工作了,医院里的大夫开出的方子,一般不能外购,但草药房就那么大,常用的药肯定是有的,但有一些不常用的药品可能就没有,所以不要拘泥于某一种药品的神奇疗效,也是一方面,就像你吃饭。没买到韭黄,但是就想吃那辛辣的一口,那么韭菜也就凑合了。所以对于同类药,功效近似的药物,王四先生,让小坠头一定要学会互相互换使用,那些开了一些极少见的药品,患者跑了好几家,都没有凑齐药方的情况,在王四先生这里是不常出现的,药房里的师傅也很喜欢王四先生,有一次石膏用光了,没有及时补上,有的大夫就拱火让病人大骂药房无能,还告到院长那里去,非要让病人买了同样的药来,仿佛缺了那一味药,换了那一个,就要天塌下来一样。可是王四先生一般会调换成寒水石之类的,也免去了病人来回跑腿的麻烦。对于有些大夫,非要让病人去哪个药房,去买哪种其他药房都不具备的药,王四先生嗤之以鼻,这样的大夫大多是和药房有什么特殊的联系,才会如此。

话说回来,在医学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段子,现在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当时的大夫就是这么做的。这个大夫要说起来,人人都认识,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温病学派的名医叶天士。这个故事还是王四先生,从自己的师父那里听来的。相传有一年,叶天士,家里有一个族人。犯了错,穷困潦倒,来投奔叶天士。叶天士,发现他本质并不坏,想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便让他收集一种树叶子,有人说是榆钱儿,也有人说是梧桐叶,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一种不起眼的叶子。那个人不明所以,但是本着信任叶天志,就照叶天士的说的去做了。没过多久,就有一些人拿着药方来找到他,专门要买这种叶子。说是哪个药房里都没有这个药,但叶天士说你这里有这种药。原来叶天是为了帮助他在每一张方子都加上了这味药。这树叶子原先并不算是什么药,所以没有药房去备着这个。但是那时候,病人就讲个人崇拜了。叶天士的病人每天极多,要排上好长好长的队,才能等到这个名医为自己看病,叶天士的名气大,所以病人拿到了好不容易得来的药方。想着这药方可是名医叶天士,为自己看舌搭脉望面,开出来的。这药方捧在手里,就跟捧了张圣旨一样,哪敢调换上边的一味药。所以不论千辛万苦,也一定要把上面的药抓齐。于是叶天士,就顺水推舟,叫他们去到自己的族人这里,拿那味树叶子。树上掉下来的树叶子,本来是一点成本都没有的,但是现在又供不应求,都卖给了这些抓草药的人。所以这族人一下子就发了小财。一些商机极重的人,见着族人发了财,也都学着他开始摘这种树叶子。然后把树叶子晾干存起来,也当作草药,想着自己也能够发一笔横财。但是没想到,叶天士见自己的那个族人已经有了一些做小买卖的本钱。本来他只是想着帮助他渡过难关,也没想着让他这样依靠自己不劳而获。所以叶天士见好就收。从此方子里再也没出现那味药。那些囤树叶的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叶子发霉了烂掉了。而自己的发财梦,到头来变成了空欢喜一场。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