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水火难容

关灯
护眼
Saint Games收购案(二)(也许不是这样的...)(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没几天,赵汗青又向经鸿汇报SatGas的进展情况。

泛海集团拒绝承诺不再增持,而SatGas董事会面对清辉集团这野蛮人的入侵也显得毫无反击之力,因为清辉报价确实很高,各个股东其实想卖。最终,多轮谈判之后,双方将协议上“不再增持”的期限调整成了三个月。同时,委托SatGas的CEO行使投票权的期限也调整成了三个月。

再接着,泛海集团向SatGas公司全体股东提出了意向性现金收购要约,价格为统一的每股25英镑,比清辉高出一些,不过泛海要约受制于尽职调查等等条件,并非清辉那种无条件的收购要约。

泛海集团提出要约的第二天,SatGas官网上便光速公布了要约文件。

清辉没再比拼报价。虽然都是现金收购,但泛海清辉财力相当,泛海又有SatGas董事会的强力支持,清辉已经很难赢下——一般来说,董事会对股东们还是能产生很大影响的。

清辉只是一再延长自己那份收购要约的期限,等泛海的尽调结果,看看泛海在尽调后会不会反悔、会不会撤回要约。

赵汗青没想到的是,对于尽职调查,SatGas一拖再拖。他们想尽办法拖延尽调,不时拿出这样那样的理由,让泛海无法进驻。

“看起来……”赵汗青手在桌子上敲了几下,“SatGas只是在利用我们。因为我们并未承诺未来永远不再增持以及委托他们投票,SatGas其实并不希望我们泛海成功地提交要约、拿到股份。他们只是想用我们这份要约拖着股东而已。”

“嗯,”赵汗青分析着,“SatGas董事会应该还在找其他的白衣骑士,可以承诺不再增持的,或者,找好几家组成财团一块儿来进行收购,总之,我看,他们是既不想被清辉收购也不想被泛海收,泛海现在这份要约只是他们拒绝清辉的理由。只要泛海的要约还没生效,他们就有转圜余地。他们是在利用泛海。”

只要有泛海这份报价更高的收购要约,SatGas的股东当然就不会接受清辉那份。同时,SatGas拖着泛海的尽职调查,骑驴找马。

经鸿点点头,轻笑一声:“够贱的。”

“这样,”经鸿说,“你亲自去趟圣地亚哥吧。逼一逼,设定一个最后期限。”

“行,”赵汗青也是这个意思,他说,“我立即让助理订票。”

当天赵汗青就飞去了加州,经鸿则在北京总部等赵汗青的消息。

赵汗青并未辜负经鸿的期待,第二天,SatGas就同意泛海团队进驻公司做尽调了。

据说赵汗青为尽早到达,到达伦敦之后直接乘一辆Uber去了SatGas。他当天上午就见到了SatGas的CEO和CFO,然而并未取得任何进展。对方一会儿说清单上的这样东西没准备好,一会儿又说清单上的那样东西没准备好。

次日早上,赵汗青再次去了SatGas的总部,但还是没能推进这次收购的实质进度。

于是当晚,在取得经鸿的同意后,赵汗青退了酒店房间,拎着行李打了辆车,直奔伦敦国际机场,并且在路上发邮件说,因为尽调无法进行,经过讨论,泛海集团已经决定退出这一次的竞购。

而后,就在赵汗青的车距离伦敦一步之遥的时候,他被SatGas管理层喊回去了。

SatGas终于松口,表示欢迎泛海下周一起进驻公司进行尽调,他们已经腾出来了最好的一间会议室。

之后尽调非常顺利,SatGas的的确确是一家值得收购的公司。商誉很高,团队的能力、顾客粘合力、品牌影响力非常高。泛海集团就只是在完成尽调的程序上耽误了下,因为当时泛海集团法务老总被拎去了参加北京市刑事合规的培训,最后一天的活动是参观看守所。法务老总不能签字,因为在看守所,而且真的被吓着了。

在等待的过程当中,经鸿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看一会儿老论坛上Eternal-Sunshe_Zhou的帖子,权当解压。

透过文字,经鸿仿佛可以看见十几年前的周昶,并与之对话。

看得出来,周昶那时也在学习、在研究,面对新兴的东西时远不若今天游刃有余。

非常偶尔,经鸿会发现周昶的某个帖子提到自己,比如,“这个问题@Swan的教程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原来,他与周昶,十几年前,在那次商业大赛前,就认识彼此了。通过互联网。

他们两人,学计算机,做互联网,一辈子与互联网打交道,原来,最早认识彼此的契机,也是互联网。

在传统互联网上讨论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好拗口。

看完最后一个帖子是结束尽调的当天晚上。

从论坛上消失前,周昶发了最后一贴,权当告别,那帖子的最后收尾处是一句著名的诗词:

【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已经拉启,满天-朝霞。

我们终会在“互联网”这世界的某处重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十几年后再看到这句话,经鸿轻轻念了出来。

后来移动互联网果然一跃而起,最后掀出滔天大浪。

如今,他自己,周昶,还有好几家著名公司的创始人,都已经是媒体上的常客。

当然了,创业者的成功者中绝大多数是靠“模仿”,再加上一些本土化。美国某个APP一旦成功,中国创业者们的模仿速度是按“天”计算的。

经鸿想:他与周昶,算作“在互联网这世界的某处重逢”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