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诗相

关灯
护眼
第六十章《行》(1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学习古典诗歌时,通常会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上的瑰宝,学习考试的诗歌也是以唐诗宋词为主,在此基础上,兼学诗经、楚辞和一些乐府诗,毕竟唐诗宋词是在诗经、楚辞和乐府诗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乐府诗是汉、魏时期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音节和格律较为自由,它的形式不像我们熟悉的唐宋时期的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如部分乐府诗有特定的命名方式,常见的是其诗题最后一个字采用“歌”、“行”、“吟”等字,乃至歌行组合。“歌”字诗词如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行”字诗歌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长篇诗歌《琵琶行》,“吟”字诗歌如白居易的《秦中吟十首》和被誉为乐府三绝之一的《秦妇吟》,“歌行”组合的有曹操的《短歌行》,魏文帝曹丕和唐代诗人高适都曾使用的《燕歌行》,寓意人们趁年少拼搏奋斗的汉乐府《长歌行》。

诗歌发展到唐代,盛行有平仄要求甚至要求对仗的律诗和绝句,但是自由体裁的乐府诗依然存在,因此很多文人沿用乐府诗的命名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李白的《长干行》等都是比较熟悉的乐府诗变体型七言绝句,李白以“长歌行”为题创造的诗歌亦是,犹如多首律诗或绝句的组合。在有些诗歌里面,还会常见题目中带有“咏”、“曲”和“引”等字眼,如启蒙诗《咏鹅》和贺知章的《咏柳》,汉乐府诗《西洲曲》,唐代诗人刘禹锡《秋风引》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诗题以“行”字结尾的诗歌,多以中长篇叙事抒情,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琵琶行》,有时又称为《琵琶引》,还有一种类型是一些组诗的集合,如王昌龄铿锵有力的《从军行》系列。本着简短分享并理解诗歌名句的宗旨,在此节选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长干行》以及不多见的六言诗《春山晚行》的诗歌名句,汇集此篇浅析他们的意趣之处。

汉魏时期曾流传一首《十五从军行》的汉乐府诗,这首诗开篇便是“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也即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得以退伍回家,这里采用了夸张艺术手法,毕竟古代的权贵阶级能活动八十的都不多,也许诗句中的八十之意应理解为八年或十年,也即古代戍边将士要守卫国土这么多年要可以轮换归来,这么理解感觉符合逻辑多点。不管是八十岁而归还是八年十年后才归,都体现出当时从军队伍的艰辛,长期的军旅戍边生涯,长期远离亲人,而且中途未能回来看望家人,若是八十岁回归,或许家乡认识的人已经全部仙逝了,这等的悲凉无疑是表明从军的艰苦。素有唐诗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有风格,尤其是边塞诗独具一格,而《从军行七首》是奠定其边塞诗人名号的代表作。

王昌龄的七首《从军行》分别描写了戍边士兵的乡思之情,军营中闲听乐曲时引发的哀愁,古战场的苍凉悲壮景象,矢志不渝和誓死杀敌的崇高精神,边疆战事胜利的喜悦之情,将士欲冲锋杀敌和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等,其中以第四首描写誓死保卫国家的诗篇最具有代表性。王昌龄这组《从军行》边塞诗,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刻理解边塞将士的艰辛和边疆战争的残酷,呈现了作者气势雄浑和格调高昂的特质。众所周知,哪怕是现代社会,戍卫边疆仍旧是苦差事,唐代的边疆将士还得面临突发的悲催战事,然而王昌龄却慷慨豪迈的描绘出边塞将士愁绪、保家卫国的意志、边疆的悲壮景观等,这是大唐盛世才有的气度,犹如王维所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寓意了大唐边塞的风平浪静,也只有盛世大唐能让边疆孤烟直落日圆。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边塞诗人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描述相似。从历史遗迹来看,玉门关虽是重要的边塞关口,却是一座孤独的城,周边渺无人烟,是当时为了抵御外敌而建设的边塞之城,可能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成一片的暗淡雪山,边塞孤城玉门关,虽远隔千里,却遥遥相望,这里描绘出边塞人烟稀少和自然景观的苍劲之感。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知在唐代边塞的战事频繁,形势之严峻,伤亡之惨重,守地之荒凉,敌人之强悍,才有王昌龄所见识到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盛唐时期,面对西北方向的战事,想必是取胜的机率大,从而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壮气势,不像是北宋时期“将军白发征夫泪”的防守态势。“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广为传诵的边塞经典名句,朗诵起来铿锵有力,传达出来的感情悲壮,掷地有声的表现出边塞将士们矢志不渝保卫家国的高尚品质。透过这首《从军行》诗,我们能想象的到,古代边疆战事的冷血残酷和边塞生活的艰难苦楚,细细品读这两句诗,充分彰显边疆将士誓死确保国家安全无虞的崇高精神。

《长干行节选》

(唐)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