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办

关灯
护眼
第 208 章 208(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陛下对女儿近年间日益生出的戒备,太子李弘可能还看得没那么明白,武媚娘作为其枕边人却很清楚。

李治也并非没有以“慈父”的身份,在完成了太子与杨氏女的婚事后,提起是否该当为阿菟选择一个合适的驸马,但都被武媚娘以“义阳、宣城还未出嫁”为由给拦了回去。

武媚娘很清楚,李治这话中与其说是在关心女儿的归宿,还不如说,是希望用驸马来分薄公主手中的权力。

而这个驸马的身份必然会经过他的精挑细选,既能有在军中立足的资本,也不会成为天子近前的威胁,还能潜移默化地瓦解掉安定给他带来的危机感。

而这份谋划,对于天皇来说有其势在必行的道理,对于天后来说却不是。

无论是出于对女儿的保护,还是出于对后权的巩固,她都不可能放任李治做出这样的举动。

除非他要抓住一个对他来说有利的机会,直接来上一出先斩后奏。

比如说……

“他想以英国公临终嘱托为由,用英国公的孙子与你订立婚约?”武媚娘一把抓住了女儿的手腕,语气一沉。

这话中忽然间爆发的怒火,让她这个下意识的动作也要比平日里用力许多。

李清月甚至觉得自己的手腕上有些吃痛,却不仅不曾后退避开,反而在母亲此等表现面前,露出了一个一扫此前郁气的笑容。

这份笑容之中还有几分说不出的孩子气,让她原本稍显凌厉的眉眼都彻底柔和了下来。

“恐怕是的。他算的多好啊,英国公这十余年间少有征战,但因协助李唐平定天下的战功,又多有提拔后辈,在军中的声望从来不低,今日一朝病故,军中齐齐举哀,比起邢国公过世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英国公过世前陛下允诺以尚公主的待遇给予国公府子弟恩德,阿娘与我要如何反对?”

恐怕她也只能想办法,让李敬真神不知鬼不觉地病故了。

“只是他没想到,英国公会先找上了我,我也说服了他,让他非但没有放任阿耶的这个想法,反而直接说出了这样八个字——公主易得,贤帅难求,作为了,临终之时守在屋外的人都听到的一句话。”

也正是这句话,坐实了李清月忽然接到英国公试探时候已生出几分的猜测。

她神情复杂,缓缓接道:“阿娘你看,连英国公都比他明白这个道理。”

“他确实是个明白人。”武媚娘答道。

但英国公是个明白人固然让人敬佩,甚至有些感动,也难以削弱李治这出谋算带来的影响力。

陛下的这出谋划何止是如安定所说,若她们贸然反对,便是在全军为老将军举哀的时候唱反调。这绝不可能是他在听闻英国公死讯的时候才生出的想法,而是极有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就已同英国公提及。

倘若真能将其促成,无论是英国公活着或者临死,都能有一套运作的办法。

若是陛下封禅泰山所得的盛世威名,并未遭到这连番天灾的打断,进而引发四夷掀起叛乱的苗头,他想做的事,也就更加容易办到。

可他似乎从未想过,如此一来,他是成了个合格的帝王,他的女儿便成了被卸磨杀驴的牺牲品!

朝堂上那些个已不必经历历年铨选的官员尚且不愿意主动退休,将自己的官职交给别人来做,他这个做皇帝的也不敢大刀阔斧地去做出一番改变,却凭什么要求他的女儿退居到台后去?

而更让武媚娘觉得齿冷的是,李治此举,何止是将女儿的事业当做他随时可以拿捏收回的东西,也将她的终生幸福当做了可以被摆布的筹码。

若非英国公并未成全于他,而是在不知安定与他说了些什么后选择了保住安定的主帅之路,等到她这位天后赈灾归来的时候,收到的只怕就是一句句恭喜了。

“你是怎么想的?”仿佛终于意识到抓住女儿的手久了些,武媚娘放了开来,朝着李清月问道。

“我不想退。”李清月的回答很是果断。

“虽然人人都觉得,安定公主有此等军功,就算来上一出急流勇退,也能留名于凌烟阁,将来得军礼下葬,以阿娘如今在朝堂上的扎根深浅,也并不需要我从旁助力。但我明明已经做到了武将中的人臣之极,也有这个本事坐稳

这个位置,或许也只有我和文成公主的联手有机会给伺机再起的吐蕃以致命一击??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我又凭什么将这个位置交给旁人!”

在这出掷地有声的宣言中,李清月可以确信,她与母亲的四目相对里其实有些情绪是共通的。

也正是这份共通,让她有了底气将话继续说了下去:“他可以抬举出一个本事不弱于我的人来与我同台竞技,但我不能容忍,他竟然想要以这等荒唐的办法来褫夺我的荣耀,甚至还需要臣子来对他做出提点。”

她这个父亲多可笑啊!

若非英国公的试探与劝谏,他险些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既消弭了他的危机,又给自己再添一份美名。

不过……大概也真要多谢他的这个抉择,让李清月一次比一次确定,她并不只是因为上辈子对于偶像的喜爱,才在今生的父母之中做出了亲疏之别,而是因为——

比起父亲,母亲显然要更理解她想要处在的位置,也愿意成全她的追求。

殿中的炉火烧炭之声哔啵作响了一阵,李清月便听到武媚娘开口:“那你在协办完了英国公的葬礼后,便做一件事吧。”

------

英国公的葬礼在停灵七日后举办。

匆匆自洛阳赶回的太子甚至都没来得及洗去身上的尘土,就已被套上了送葬的礼服,被推上了马。

随着天子止步于城楼,远望着英国公的灵柩落泪,太子与安定公主各领一军护持于辒辌车左右,领着这破格以虎贲班剑、銮辂九旒、黄屋左纛、羽葆鼓吹的队伍赶赴昭陵墓葬所在。

在这列送葬队伍起行的那一刻,关中地带的暴雪就这样推进抵达了长安城下。

站在城楼之上的天皇天后所见,便是这长安城墙里外的屋舍都已笼罩上了一层皓白。

四面主动为英国公送葬的百姓发出的哭声,让人只觉满目好像本就该当是这样的黑白二色。

而视线之中唯独鲜明的,便是远去的队伍中仪仗红马,直到其缓缓消失在风雪尽头。

也便是在此时,李治忽然听到身边人说道:“太子与安定并驾齐驱,为英国公送葬,倒是让人在送别长者之时察觉到了些欣慰。只是安定向来敢作敢为,有时脾性鲁莽了些,也不知要历练多少年才能学出英国公的沉稳。”

李治不知武媚娘忽然说出此话到底是否意有所指,便已被她伸手为自己打理大氅的举动打断了本想说出的话。“陛下,天寒了,想必英国公泉下有知也不希望看到您今日这般。你我还是先回宫吧。”

他又朝着辒辌车远去留下的车辙印看去,见纷纷扬扬的白雪已快速将其重新填塞殆尽,愈发觉得心中一阵怅然、若有所失,可这泼墨一般的天穹之下,又分明是李唐的长安。

他既是这其中最为尊贵的人,便本不该当有这样的情绪。

而这场落在长安城中的暴雪,因京师之中各方衙署齐心尽快打扫,并未压塌多少屋舍,起码让天子脚下在临近年末之时并未有多少流言惹他不快。

至于各方朝集使循例进行的奏报再如何难看,也都先由东西台会同皇后一道审核了,又哪里会直接出现在他的面前。

七日后的大雪转小,天光放晴之时,李治所需做的,也不过是批准了右相刘仁轨与侍御史狄仁杰出任巡抚赈给使,前往河南、江淮抚恤灾情。

……

“怀英啊,你可知道,为了这赈济抚恤之事,不光天子脚下有天后、太子、雍王出行,亲自督办事宜,赞善大夫、通事舍与司卫丞都已陆续出发前往各地了。”

刘仁轨抱着手炉坐在车中,朝着他对面的狄仁杰说道。

他面前这个年刚四十的侍御史和他这个年过七旬的长者相比,是真应当算是个年轻人,但算起来,这也确实是个在政坛上刚刚起步的年纪。

大约是因才从并州都督府法曹的位置上升任上来不久,又做的是侍御史这样的官职,总让刘仁轨觉得对方和自己早年有些相似。

也让他有了些闲心,向对方多提点两句。

“我明白,”狄仁杰回道,“租赋蠲免之事,到底是减免一年还是半年,有无谎报虚报情况,都不是等闲身份的巡抚赈给使能够解决的问题,自然该当有一位足够有分量的人前去巡查。”

刘仁轨这个老当益壮的右相,便显然是最佳人选。

但狄仁杰又不免心中暗忖:右相乃是安定公主的老师,在朝堂之上大多响应天后所传诏令,此次督办此等要务,大约也是出于天后的委派。而他初入长安朝堂不久便能得此重托,恐怕也真如当年对他有提拔之恩的阎大匠所说,是天后对他青眼有加?

狄仁杰刚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在这并未彻底停歇的风雪声中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正是朝着他们二人所在的方向而来的。

他连忙提醒了刘仁轨一声。

刘仁轨掀开车帘朝着外头望去,不由发出了一声轻“咦”。

“停车!赶紧停车!”

马车甫一停下,狄仁杰便见刘仁轨快速跳下了车。眼见上官是此等做派,他也赶紧跟从了这个动作。

便是在离车落地的这一刻,那串马蹄声也已更接近了他们所在的位置,足以让人在此地看清对方的模样。

狄仁杰也忽然意识到,为何刘仁轨在察觉对方身份的时候,会先有一番惊疑,只因那纵马而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数日前前往昭陵为英国公送葬的安定公主!

算算时间她确实是该当回来了,但当对方甩开披风翻身下马之际,二人又并不难看出,在她脸上尚有几分因赶路仓促而来的疲惫。

就连刘仁轨都忍不住问道:“你怎么来了?”

李清月解开了挂在马背一侧的长剑,疾步上前,将其递到了刘仁轨的面前:“昔年老师出战熊津之时,我曾赠剑以表学生心意,今日也当如此。”

风雪声动,却丝毫也没影响她随后的那句话,清晰地传入了两人的耳中:“此剑等同安定公主、上柱国、右武卫大将军亲至,老师若有必需之事,但可先斩后奏。”

刘仁轨目光当即一变。

师徒多年,他听得明白安定话中的潜台词。

这话并不是在说,她要效仿当年的跑路之举,和老师一起跑去巡查,而是在说——

这把被她举在手中,为这巡抚之事再添一笔助力的,是一把代表着权力的宝剑。

既是天后之剑,也是公主之剑。!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