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大秦帝国

关灯
护眼
第十章 偏安亡齐 第六节 战国之世而能偏安忘战 异数也(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对齐国历史作一简要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个所有国家都没有的现象:末期四十余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此前十四年也可以说基本没有战争。也就是说,一百三十八年的历史中,齐国的后三分之一多的岁月,是在和平康乐中度过的,五十余年没打过仗。孤立抽象地说,和平康乐自然是好事,也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生发的基本理想之一,无疑应当肯定。然则,在战国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大争时代,一个大国五十余年无战,无异于梦幻式的奇迹。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史家无疑是注意到了这一基本事实。司马迁在回顾齐国历史时说:“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齐王田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占之备。”

且略去太史公的诸如“君王后贤”这样的偏颇评价,只就事实说话,首先理出齐襄王时期的轨迹。燕国破齐的第二年,齐襄王被莒城臣民拥立即位,此后五年直到田单反攻复国,是齐国最后一次被动性的举国战争。此后十四年,齐襄王复国称王,权力完整化。这十四年中,齐国只打了三仗:第一仗田单主政初期的对狄族之战,有鲁仲连参与,规模很小;第二仗是公元前270年秦昭王三十七年,齐襄王十四年秦国穰侯攻齐,齐军大败,丢失刚今山东宁阳东北地带、寿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带两地;第三仗是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齐襄王十九年,秦军攻赵,齐国应赵国请求而出兵救赵,迫使秦国退兵。很显然,这三仗,第一仗是安定边境,第二仗是完全被动的挨打,第三仗则是基本主动的维护邦交盟约出兵救赵并非全然情愿。

救赵之战结束,齐襄王便死了。

显然,齐国从国破六年的噩梦中挣脱出来之后,国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前的齐国,是左右战国大局的超强大国之一。在齐潘王与秦昭王分称东西二帝之时,齐国的强盛达到了。可是,在燕军破齐的六年之后,齐国跌入了谷底。府库财货几被燕军劫掠一空,人口大量流失,军力大为削减。凡此等等,都使齐国不得不重新谋划国策。应该说,这是齐国国策大变的客观原因。在田单、貂勃领政的齐襄王时期,齐国的邦交国策可以概括为:养息国力,整修战备,亲和诸侯,相机出动。然则,田单迅速失势,齐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具有天下视野的大军事家与大政治家。

从此,齐国开始了迷茫混沌的转向。

齐国转向,根源不在孱弱的田建,而在齐襄王与那位君王后。这双人物,是战国时期极为特异的一对夫妇。齐襄王田法章精明之极,善弄权术而又没有主见。战乱流亡之时,以王子之身甘为灌园仆人;及至看中主家太史敫女儿,立即悄悄对其说明了自家真实身份,从而与该女私通;后察觉大势有变,又立即对莒城将军貂勃说明了身份,于是被拥立为齐王。复国后畏惧田单尾大不掉,便听信九个奸佞人物攻讦之言,屡次给田单以颜色;后得貂勃正色警告,生怕王位有失,又立即杀了九个奸佞,加封田单食邑;及至田单与鲁仲连联手,平定了狄患,终于疏远了田单貂勃,仅仅将田单变成了一个奔走邦交的臣子。田法章的作为,显然是一个权术治国的君主,其正面的治国主张与邦交之道,在实际上深受自己妻子君王后的影响。

君王后是个极有主见的聪明女人,当年一闻灌园仆人田法章后来的齐襄王真实身份,立即便与田法章私通了。其父太史敫深以为耻,终生不复见,君王后也绝不计较而敬父如常,由此大获贤名,以至连百余年后的太史公也不见大节,屡次发出“君王后贤”的赞语。战国策载:因君王后极力主张恭谨事秦,很得秦昭王赏识,曾派出特使特意赠送给君王后一副完整连接的玉连环,特意申明:“齐人多聪明之士,不知能否解开这副玉连环”君王后拿给群臣求解,群臣无一能解。君王后便拿起锤子将玉连环砸断,对昭王特使说:“谨以此法解矣”田建即位的第十六年,君王后病危,叮嘱驯顺的儿子说:“群臣之中,有个人可以大用。”及至田建拿出炭笔竹板要记下来,君王后又说:“老妇已忘矣”

一个如此聪敏顽强的女人,能在将死之时忘记最重要的遗言,可能么很值得怀疑。最大的可能是两种情形:其一,平日已经将可用之人唠叨得够多了,说不说已经无关紧要了;其二,陡然觉得有意不说最好,教田建自家去揣摩,以免万一所说之人出事而误了自家一世贤名。后来,田建用了后胜为丞相。从田建的唯母是从的秉性说,田建不可能违背母亲素常主张。是故,第一种可能性最大。

田建是个聪明而孱弱,且有着极为浓厚的恋母情结的君王。在其即位的前十六年里,一切军国大事都是君王后定夺的。而君王后的主意很明确,也很坚定:恭谨事秦,疏远诸侯。也就是说,对秦国要像对宗主国一样的尊奉,绝不参与秦国与其余五国的纠葛,将自家与抗秦五国区分开来,以求永远地远离刀兵战火。这一主张在君王后亲自主持下实际奉行十六年,在君王后死时,早已经成为植根齐国朝野的国策。孱弱而无定见的田建,加上着意而行的大奸后胜,齐国在事实上已经没有了扭转这种国策的健康力量。

当然,偌大齐国,并非完全没有清醒的声音。

战国策齐策六载:君王后死后的第七年,田建要去朝见刚刚即位五年的秦王政,祝贺秦军蒙骜部大胜韩魏而设置了东郡。临行之时,齐国守卫临淄雍门的司马当道劝阻,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国家所以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而立王耶”田建只能回答:“为社稷。”司马又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既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田建无言以对,取消了赴秦之行。消息传开,即墨大夫便认为齐王还是可以改变的,于是立即风尘仆仆赶到临淄,对田建慷慨激昂地诉说了齐国重新崛起的大战略。这段话是:“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十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亲秦,在阿、鄄两地间者有百数世族大户;王收而与之十万之众,使收三晋故地,则临晋关蒲津关可以入矣焉、郢两地不欲为秦,而在南城齐楚交界之地有百数大族,王收而与之十万之师,则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夫舍南面之称制王,乃西面而事秦,为大王不取也”可是,这次田建却听风过耳,根本没有理睬。

就当时大局而言,即或田建接纳了,即墨大夫雄心勃勃的大战略也几乎无法实现。然则,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说的是,这种主张邦国振作的精神与主张,在齐国这样的风华大国并没有泯灭。全部的关键在于,当政庙堂笃信“事秦安齐”之国策,对一切抗争振兴的声音皆视而不见,终于导致亡国悲剧,不亦悲哉

事实上,从抗燕之战结束,齐国便开始滑入了军备松弛的偏安之道。

田单复国后,齐襄王的十四年只有两次尚算得主动的谋战挨打的一战全然大败,不当算作谋战。如此战事频率,尚不若衰弱的燕国与韩国的末期战事,在战国之世,实在可以看做无战之期。果真如此,则齐国末世两代君主的五十八年一直没有战争。不管期间有多少客观原因,抑或有多少可以理解的主观原因,这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异数

之所以是异数,之所以不可思议,在于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春秋战国两大时代,对于整军兵备的重要性的认识非常透彻。也就是说,在社会认识的整体水平上,对战争的警惕,对军备的重视,都达到了古典时期的最高峰。而齐国绝非愚昧偏远部族,却竟然完全忘记了背离了这一基本认识,实在不可思议。其二,从实践方面说,田氏代齐起于战国之世,崛起于大战连绵的铁血竟争时代,且有过极其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兴盛的高峰。如此齐国,面对如此社会实践,却竟然面对天下残酷的大争现实于不顾,而奉行了一条埋头偏安的鸵鸟国策,更是不可思议。然则,无论多么不可思议,它毕竟是一种曾经的现实,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历史。

后世辑录的武经七书中,最古老的一部兵书是司马法,其开篇的仁本第一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两句话之所以成为传之千古的格言,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好战者必亡,忘战者必危;国家生存之道,寓于对战争的常备不懈之中。纵观中国历史,举凡耽于幻想的偏安忘战政权,无一不导致迅速灭亡。夏商周三代以至春秋战国,大国将生存希望寄托于虚幻的盟约之上,置身于天下风云之外而偏安一隅,甚至连国破家亡之时最起码的抗争都放弃者,齐国为第一例也。,,;手机阅读,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