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明朝第一航海家

关灯
护眼
第127章 海禁(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建国初期,朱元璋为对付方国珍与张士诚残部在山东沿海的侵扰,应对与日本的挑衅,下令“寸板不得下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直接切断航海贸易。

沿海各省的渔民为了生计,有些人改行种地或者迁到别处去,有的则走上走私道路,或成为海盗,在沿海各省以劫掠为生。

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大明与日本的矛盾加剧了倭寇的活动,日本浪人不时侵入大明烧杀劫掠。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其中给胡惟庸定的一个罪名就是“通倭叛国”。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进一步阻断了沿海各省人民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经贸与文化往来。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进一步限制沿海人民与各国的往来。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朱元璋又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外国香料、外国货等。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郑海跟随安陆侯吴杰、永定侯张铨前往广东调查和防备倭寇。

郑海站在海岸边眺望着苍茫的大海,同样是蓝天白云,可是,海上却没有一片风帆。

沿海的居民生活甚至不如内地其他省份的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要么从事走私,要么做起来海盗。

郑海知道,广东潮州姓陈的一个渔民人家,就因为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举家迁往了南洋。

这个陈氏人家中的一个儿子,名叫陈祖义,后来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的头目。

作为一个锦衣卫的百户,郑海只是在广东沿海巡查了一番,调查和收集了一些简单的水文与航海资料。他的工作是监察海禁措施的执行以及沿海各大城市的海防情况。

十一月,郑海回到应天府。

徐增寿与徐妙锦等人在醉仙楼为郑海接风洗尘。

“徐姑娘,我记得郑兄弟南下时,你说的是要请我们吃白氏一品鸭,这怎么换到了醉仙楼了?”锦衣卫总旗冯致远记忆力超好,一直惦念的是吃白氏一品鸭的鸭肴。

白氏一品鸭是应天府的一大美食招牌,味道绝美,但价格也不菲。平常像冯致远这样的七品小官,不会轻易进入白氏一品鸭消费,因为消耗的银子实在是让他有些肉疼。

徐增寿替徐妙锦解围道:“冯兄,这不能怪我们,都是那傅让一个人就将白氏一品鸭的雅间都包了。我们实在不愿意让郑兄弟和各位在大堂里吃食,这才改到醉仙楼了。”

“有的吃,你就应该乐呵了。还挑三拣四,冯耳朵,你是不是不想吃?不吃拉倒!”牢头白鸿飞笑呵呵地也帮衬着徐妙锦,挤兑冯致远。

郑海道:“首先我感谢徐氏兄妹俩为我接风洗尘,这个心意我领了。冯兄,想吃白氏一品鸭,改天我请你们!”

“好!郑兄弟,爽快!”冯致远一脸笑容,举起酒杯:“来!大家敬郑兄弟一杯!”

徐增寿喝下酒,看向郑海,说道:“郑兄弟,我私下里听说,这傅让听说你回应天后,打算对你下手呢!你自己要注意一些,别着了他的道!”

郑海对徐增寿点点头,还没来得及说话,忽然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

“哟!这不是郑海吗?怎么躲这里喝酒来了?如今,应天府你的靠山倒没了,你还敢回来!”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