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页

龙玄尊修仙传

关灯
护眼
第171章 大道境界(2 / 2)
书签 书架 返回目录
最新网址:m.irrxs.com

所谓“五戒圆备者”,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完全遵守佛教中的五项戒律。如此一来,他便会转生到极为富贵显赫的家庭之中,不仅拥有漫长的寿命,还能声名远扬、流芳百世。若进一步修习五戒,并践行十种善行。具体而言,就是在行为上做到不杀生、不偷窃、不行淫秽之事;在言辞方面避免恶语相向、虚妄之言、花言巧语以及搬弄是非;在意念层面保持不贪婪、不愤怒、不愚痴。那么此人即可往生天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天并非仅有一层,而是可以细分为三个不同的境界: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金乔圣者继续解释道:“前面所提到的五戒与十善,只能让人生于欲界天;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修正观念并静坐禅修,证得初禅乃至四禅,则可生于色界天;进而入定到四空定,就能往生无色界天。”“尽管有人可能认为,上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已经算是修行的极致。可实际上这也仅仅只是降服了业障和迷惑罢了,仍旧无法超脱生死轮回之苦。”“正因为如此,古人才会有“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样的说法。若凡人在平素的生活里,即便行了十种善举、布施。可要是心中怀揣着名闻利养和争强好胜之心,那么他就会往生到阿修罗界,处于须弥山的半山腰。”“阿修罗虽然享有天人之福泽,却缺乏天道之德行,这都是由于其所处之地污秽曲折造成的啊!”“倘若有人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戒律,心生吝啬贪婪之念,便会坠入饿鬼道;若是心生嗔怒愚痴,则会投生于畜生道;那些犯下忤逆不孝、杀父害母等五种大逆不道以及十种罪恶之人,将会沉沦至地狱受苦受难。”

“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之中的善与恶、报应与福祉,全都取决于人内心的一个念头。如果能够一心向善,追求真善美,就能升入天界成为天人。但只要动了一丝恶念,就会堕落进三恶道,承受恶果。因果循环,善恶分明,丝毫不爽。”龙昊天帝听完这番话后,似乎领悟到了一些道理。

“嗯,没错,龙昊天帝果然悟性非凡!人道和天道被视为善道,因为通过行善可以成就天人之境。在这个世界里,众生死后并非一定会遵循某种固定的规律。具体而言,如果众生造作的善业多于恶业,那么他们在生命结束之后,将会经历更多的快乐而较少受苦。有些人死后可能会转生为饿鬼,但另一些人则有机会进入天道,去享受到天神所拥有的“福报”。因此,可以说人死后并不会变成一种确定不变的存在或规律。”金乔圣者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如此解释道。

听到这里,龙昊天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紧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若依地藏菩萨所言,那么阿修罗道又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对于这一概念,龙昊天帝还存在着疑惑与不解。

阿修罗原本就是魔族之人,虽然他们也能享受到天人般的福报,但是内心却遭受着各种污染,犯下了种种不善之业。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福报逐渐减少,最终掉入人道、畜生道或者饿鬼道之中;如果造下地狱之业,则会坠入地狱道。

金乔圣者看到龙昊天帝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详细地解释道:“六道中的畜生、饿鬼和地狱被称为三恶道,这里面的众生所造的恶业远远超过善业,痛苦多而快乐少。尤其是地狱里的众生,只有无尽的苦难,没有丝毫欢乐可言。六道的真实情况极其深奥,难以用言语来描述。佛陀通过各种比喻,让大众对于六道的苦与乐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帮助众生找到摆脱痛苦、获得快乐的正确道路。而有智慧的人则能够从这些比喻中领悟到佛陀深奥的真谛,成就慈悲之心,并拯救众生永远脱离烦恼和生死轮回。”“至于最终会前往哪个地方,完全取决于个人所造的种种业力。”畜生的业因通常由愚痴、邪淫(对男女之间的交欢产生过度贪婪和沉迷)以及吸毒等因素所导致。而饿鬼道的业因则主要源于贪欲、偷窃、赌博等行为。至于地狱道的业因,则主要包括嗔怒、杀生、诋毁正法以及诽谤佛祖。”“一个人如果没有犯下严重的贪嗔痴恶业,也没有涉及其他三道的恶业,那么他就具备了做人的业因。相反,天人道的业因主要体现在孝顺父母、尊敬师辈、聆听正法、诚实守信、不争吵打斗、言辞和善、不说淫秽言语、不贪心、不发怒、不愚昧无知;能够克制并摒弃欲望和贪念,远离邪恶和不善的念头,并乐于保持欢喜心;同时要断掉喜悦的念头;摆脱对痛苦和快乐的执念,只保留正念的清明与纯净;不去想象各种色相,也不去思考各种意识概念,更不去执着于想象或非想象的事物。”“而这些都是天人道的业因,它们体现了善良、智慧和高尚德行的特征。通过遵循这些道德准则和修行方式,人们有望积累善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最终获得天道的福报。每个人对于因果报应和善恶业力的看法也可能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倡导善良、正直和慈悲的行为始终是值得追求的。”

“听地藏菩萨这么一说,凡六道皆有业因,那业报又作何解释?”龙昊天帝孜孜不倦道。

金乔圣者:“业报身的生死不完全等同于色身的生死。色身的死亡必然导致当前业报身的结束,但色身不死,业报身也可轮回。或是当下业报身福报耗尽而灭;或是新的业力取而代之而灭。这个过程或一念或一日、两日乃至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上一个业报身又称前阴身,下一个业报身又称后阴身,中间则称中阴身。佛之所以一开始不点明这一点,是随顺众生心念,令众生易于接受断恶修善,得真实利益。后来当众生烦恼逐步减轻,接受正知见的能力增强了,才说明真实法义。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是一念或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呢?当业力足够强时,一念即生;若业力较弱或新业力尚未形成,则还有一个业力在中阴身期间逐渐成就的过程。”龙昊天帝还是有所不明白。

“业力的成就以七日为单位是一种表法,即初造新业;遇缘再次造业导致新业业力增长;业力继续增长无外缘也造作新业;欢喜造作新业甚于旧业;无缘不复造作旧业;遇缘也不造作旧业但业力仍现前;旧业业力不复现前、新业力成就。一种业力成就后可能会在外缘的染污下再次经七步演变为新的业力,辗转多次乃至无量次。故言“乃至七七四十九日”来加以表法。”金乔圣者回答。

“嗯~~!!”龙昊天帝终于完全明白了六道境界。

最新网址:m.irr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